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一节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拼音
译文
孟子见到了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对我的封地有利?’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对我自己有利?’上下争相求利,那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君王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君王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就大夫来说,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一千辆兵车,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一百辆兵车,不可不算是富有了。如果先利后义,那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就不会得到满足。如果先义后利的话,就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从没有讲仁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讲利呢?”
注释
梁惠王:即魏惠王。他是魏武侯之子,公元前370年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士庶人:士人和庶人;庶人,老百姓。
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万乘(shèng)之国: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代指的是大国。
弑(shì):古代称杀父杀君叫做“弑”。
赏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人处世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况且一个国家财富有限,如果国君和大臣都只讲“利”而不讲“义”,国家就危险了。荀子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司马迁读《孟子见梁惠王》的时候,曾感慨:利是让天下大乱的原因啊!所以君子不言利,这是儒家的一个传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叟(sǒu):对老年人的尊称
- 征:争夺
- 乘(shèng):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 弑(shì):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
- 餍(yàn):满足
翻译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想必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道:“大王为什么一开口就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足够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地有利’,士人和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大夫拥有百辆兵车,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产业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及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
赏析
这段对话中,孟子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反对梁惠王将利作为首要追求。他指出,如果上上下下都只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险之中。孟子通过对“万乘之国”“千乘之国”的分析,说明重利轻义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最后,孟子强调仁义的价值,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遗弃父母、不顾及君主。这段论述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强调了道德伦理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寡人之于国也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三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二十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五节 》 —— [ 周 ] 孟子
- 《 论语绝句 》 —— [ 宋 ] 张九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十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二十八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