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六节

· 孟子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说:‘人的本性没有善和不善的问题。’有人说:‘人的本性可以让它善良,也可以让它不善。因此,周文王、周武王当政的时候,百姓就趋于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政的时候,百姓就趋于残暴。’又有人说:‘有本性善良的,有本性不善良的;因此,有尧这样的圣人做君主,却有象这样恶劣的百姓,有瞽瞍这样的坏父亲,却有舜这样的好儿子;有商纣这样恶劣的侄儿,而且身为君主,却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的仁人。’如今您说人本性善良,那么他们说的都不对吗?” 孟子说:“从人的天赋资质来看,是可以使它善良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性善良。至于有些人做坏事,不是天赋资质的错。同情心,人人有;羞耻心,人人有;恭敬心,人人有;是非心,人人有。同情心即是仁;羞耻心即是义;恭敬心即是礼;是非心即是智。仁、义、礼、智,不是外人教我的,是我原本就有的,只是没深入思考过罢了。因此说:‘一经探求就会得到它,一经放弃就会失掉它。’人们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就是不能全部发挥出人的天赋资质的缘故。《诗经》说:‘上天生养万民,事物都有法则。百姓把握常规,喜爱美好品德。’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一定是个了解大道的人啊!因此,有事物便有其不变的法则;百姓把握了它,所以喜欢美好的品德。’”

注释

文、武:即周文王、周武王。 幽、厉:即周幽王、周厉王,是周代的两个暴君。 微子启:商纣王庶兄,名启。曾屡次劝谏商纣。周灭商后,称臣于周,后被封于宋,为宋国始祖。王子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商纣,被剖心而死。 指《诗经·大雅·烝民》篇。 蒸:众。 秉彝:执守天的常道;秉,执;彝,常道。懿:美。

赏析

本章承前五章,继续讨论人性问题。 从孟子弟子公都子所引诸家学说来看,战国学者一般认为人性无所谓善不善。孟子说,从人的天性来看,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可以为善,所以说“性善”;可以为不善,非天性之罪,乃社会环境使然。 孟子这一观点,似与墨家学者告子等战国学者的观点一致,似乎都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环境好则善,环境坏则恶。但若仔细分析会发现,孟子的观点与战国诸家仍不同:告子等学者把人的天性比作一张白纸,认为善恶都是后天书写的东西;孟子则认为,以善为核心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似把人的天性比作一块本有善的种子的田地,浇水施肥就会长起来,否则这种子就会死去。孰是孰非,读者自可评说。 “程子此说才字,与孟子本文小异。盖孟子专指其发于性者言之,故以为才无不善;程子兼指其禀于气者言之,则人之才固有昏明强弱之不同矣,张子所谓气质之性是也。二说虽殊,各有所当,然以事理考之,程子为密。盖气质所禀虽有不善,而不害性之本善;性虽本善,而不可以无省察矫揉之功,学者所当深玩也。”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