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五节

· 孟子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护它,但不必以仁德之心对它;对于百姓,施仁给他而不必亲爱他。君子热爱亲人,进而施仁德于百姓;施仁德于百姓,进而爱惜万物。”

赏析

这段话很短,却十分清晰地反映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首先要“亲亲”,即亲近自己的亲人;然后是“仁民”,即仁爱百姓。“亲亲”加“仁民”,就是孟子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后是“爱物”,即爱惜万物,爱护一切生灵。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无。

翻译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赏析

这段话体现了孟子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层次。他强调了君子对待不同对象应有的态度和情感。对于万物,是有爱护之心;对于民众,要有仁爱之情;而亲爱首先应给予亲人,然后将这种亲爱之情推延到对百姓的仁爱,再进一步扩展到对万物的爱惜。这种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理念,反映了儒家道德观念中情感和责任的逐步扩展和深化,有一定的道德指导意义。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