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四节

· 孟子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宋牼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遇到他,孟子说:“您要到哪儿去?” 宋牼回答说:“我听说秦国和楚国要开战,我要去面见楚王劝说他罢兵。假如楚王不听的话,我就去面见秦王劝他罢兵。这两个国君总会有一个听我话的。” 孟子说:“我不想问您详细情况,愿听听你的大意。您打算怎样去劝说他们呢?” 宋牼回答说:“我打算说说交战的不利之处。” 孟子说:“您的志向是很好的,然而您的提法却行不通。您用利来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可图而欢喜,于是终止军事行动,这样的话,军队的将士就会为休战而高兴,从而喜欢利。做臣子的,怀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君主,做儿子的怀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父亲,做弟弟的怀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兄长,这就会导致君臣、父子、兄弟之间最终都会抛弃仁义,怀着利益之心交往,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不灭亡的,还没有过。您若以仁义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欢仁义而高兴,于是撤除军队,这会使军队将士高兴休兵,进而喜欢仁义。做臣子的怀着仁义之心去侍奉他的君主,做儿子的怀着仁义之心去侍奉他的父亲,做人弟弟的怀着仁义之心去侍奉兄长,这会使君臣、父子、兄弟去除求利的念头,而怀着仁义之心交往,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是不曾有过的。为什么一定要谈到‘利’呢?”

注释

宋牼(kēng):也叫宋钘(jiān)、宋荣,宋国人,战国时期著名学者,齐宣王时曾在稷下学宫游学。石丘:地名。 构兵:交战。构,交合,连接。 指:意向,大意。 大:有美意。古今大、强、高、快、长等均有美意。号:提法,说法。 终:尽,全,都的意思。

赏析

本章与第一卷第一章一样,孟子论述了自己的义利观。只不过那一次主要是针对从政治国问题,这一次却是谈的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了。 在孟子看来,和平当然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也非常支持宋牼维护和平的行为。但是,和平的前提是仁义,而不是利害关系。如果用利害关系去换得一时的和平,早晚也会失去和平,不仅失去和平,还会失去国家,失去天下。因为,基于利害关系的和平,实际上潜伏着很多不和平的因素,这就是人与人之间都以利害关系相互对待,一旦利害关系发生冲突,必然导致争斗,失去稳定与和平。相反,如果以仁义为前提赢得和平,则会保持长久的稳定与发展,不仅不会失去和平,而且还会使天下人心归服,安定统一。这是因为,基于仁义的和平,使人与人之间都以仁义道德相互对待,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 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 所以,以仁义为前提的和平,在孟子的时代只能是一种理想。 “按《庄子》书:‘有宋钘者,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上说下教,强聒不舍。’《疏》云:‘齐宣王时人。’以事考之,疑即此人也。” “此章言休兵息民,为事则一,然其心有义利之殊,而其效有兴亡之异,学者所当深察而明辨之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你提供的内容并非古诗词,而是一段文言文。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和解析:

注释

无特别需要注释的词语。

翻译

宋牼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见了他,孟子问:“先生要到哪里去?”宋牼说:“我听说秦国和楚国在交战,我准备去拜见楚王,劝说他停止战争。如果楚王不高兴,我又准备去拜见秦王,劝说他也停止战争,两位君王总该有一个会见我。”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你的主要想法。你打算怎样去劝说他们呢?”宋牼说:“我打算说战争对他们不利。”孟子说:“先生的志向是宏大的,但先生的主张却是不可以的。先生用利益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会因为利益而高兴,从而停止三军作战。这样,三军将士会因为喜欢罢战而欢迎利益。但做人臣的怀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君主,做人子的怀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父亲,做人弟的怀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兄长,这样,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就会抛弃仁义,心怀利益来相互对待,而这样国家不灭亡的,还没有过。先生如果用仁义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仁义而高兴,从而停止三军作战,那么三军将士会因为喜欢罢战而欢迎仁义。做人臣的怀着仁义之心去侍奉他的君主,做人子的怀着仁义之心去侍奉他的父亲,做人弟的怀着仁义之心去侍奉他的兄长,这样,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就会抛弃利益,怀着仁义来相互对待。如此而不能称王天下的,还没有过。为什么一定要说利益呢?”

赏析

这段文字体现了孟子重仁义而轻利益的思想观点。他强调以仁义治国、行事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只是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去处理问题,会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际关系的扭曲,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以仁义为本,则能使人心归向,国家昌盛。孟子通过与宋牼的辩论,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对当时追求功利的社会风气提出了批评和反思。这种思想在儒家学说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