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四节
所属合集
译文
注释
赏析
你提供的内容并非古诗词,而是一段文言文。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和解析:
注释
无特别需要注释的词语。
翻译
宋牼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见了他,孟子问:“先生要到哪里去?”宋牼说:“我听说秦国和楚国在交战,我准备去拜见楚王,劝说他停止战争。如果楚王不高兴,我又准备去拜见秦王,劝说他也停止战争,两位君王总该有一个会见我。”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你的主要想法。你打算怎样去劝说他们呢?”宋牼说:“我打算说战争对他们不利。”孟子说:“先生的志向是宏大的,但先生的主张却是不可以的。先生用利益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会因为利益而高兴,从而停止三军作战。这样,三军将士会因为喜欢罢战而欢迎利益。但做人臣的怀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君主,做人子的怀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父亲,做人弟的怀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兄长,这样,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就会抛弃仁义,心怀利益来相互对待,而这样国家不灭亡的,还没有过。先生如果用仁义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仁义而高兴,从而停止三军作战,那么三军将士会因为喜欢罢战而欢迎仁义。做人臣的怀着仁义之心去侍奉他的君主,做人子的怀着仁义之心去侍奉他的父亲,做人弟的怀着仁义之心去侍奉他的兄长,这样,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就会抛弃利益,怀着仁义来相互对待。如此而不能称王天下的,还没有过。为什么一定要说利益呢?”
赏析
这段文字体现了孟子重仁义而轻利益的思想观点。他强调以仁义治国、行事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只是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去处理问题,会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际关系的扭曲,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以仁义为本,则能使人心归向,国家昌盛。孟子通过与宋牼的辩论,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对当时追求功利的社会风气提出了批评和反思。这种思想在儒家学说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十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二十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一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三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万章上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