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五节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孟子说:“人不用学习就能做到的,那是良能;不用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两三岁的小孩没有不知道爱他父母的,等到他长大以后,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亲爱父母就是仁;尊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这是由于仁义可以通行天下。”
赏析
本章论性善。
孟子认为,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也有与生俱来的“仁义”,他讲的“良能”“良知”,应指人的本能,他用这样的办法来论证“仁义”与本能一样,都是人类的天良。
应该说,儒者主张人性向善,主张仁爱礼让也是很有吸引力的。至于孟子所说的良能良知是否存在,那就只有各人扪心自问,体察自身,从而做出各自的回答了。
“亲亲敬长,虽一人之私,然达之天下无不同者,所以为仁义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孩提之童:指幼儿。孩提,儿童、幼儿。
翻译
孟子说:“人不用学习就能做到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两三岁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爱他们父母的,等到他们长大,没有不知道尊敬他们兄长的。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没有别的,把这仁义推广到天下罢了。”
赏析
这段话强调了人天生就具备某些道德本能和认知。良能和良知是人生来就有的特质,比如孩童对父母的亲爱、对兄长的尊敬。孟子将爱亲与仁、敬长与义联系起来,并认为这些基本的道德品质可以推广至整个天下。这体现了孟子重视人的内在道德本性以及将其发扬光大的思想,认为从个人的道德情感出发,可以构建起整个社会的道德秩序和良好关系。这种对人性善和道德本能的强调,对后来儒家的道德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三十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十九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 · 二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三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二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