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六节

· 孟子
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避开墨子学派的,一定会归入杨朱学派;避开杨朱学派的,一定会归入儒家学派。回归了,就接纳他罢了。如今和杨朱、墨翟学派辩论的人,就像追赶走丢了的猪,已经回到猪圈了,还要跟着把它的脚拴好。”

注释

放:放任,走失。 苙(lì):养牲畜的栅栏。招:羁绊。

赏析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杨朱主张“为我”,儒家主张“仁义”,三家都是显学。天下学子,离开墨家的必归于杨子一派,离开杨子的必归于儒学一派。这些人既已回归儒学,就接纳他们算了。 但是,儒家学派中大概有人仍然不放过当初曾信奉过墨学、杨学后来尊崇儒学的那些人,所以孟子发了这番议论,批评这种现象。他打比方说,好比把走失的猪赶回到猪圈里,却还要用绳索羁绊它,怕它再跑了,这很不好。 “墨氏务外而不情,杨氏太简而近实,故其反正之渐,大略如此。归斯受之者,悯其陷溺之久,而取其悔悟之新也。” “此章见圣贤之于异端,距之甚严,而于其来归,待之甚恕。距之严,故人知彼说之为邪;待之恕,故人知此道之可反,仁之至,义之尽也。”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