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译文
孟子说:“君子依循正确的方法获得高深的造诣,就是要能自觉地有所得。自觉地有所得,就能牢固地掌握它而不动摇,就能积蓄深厚(知识);积蓄深厚(知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希望能自觉地有所得。”
注释
资:积蓄。
左右逢其原:原,同“源”,水源。意思是学问的功夫深,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比喻处事行文,得心应手。
赏析
本章论治学之法。
孟子认为,君子深造的目的在于自得。自觉地有所得,就掌握得牢固;掌握得牢固,资质学问就深;学问资质深厚,用起来就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学习。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欲其自得之”是内功,是“为己”,反之则是为人。
在孟子看来,“自得”与“他得”(灌输)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要有大学问,非“自得”不可。
“言君子务于深造而必以其道者,欲其有所持循,以俟夫默识心通,自然而得之于己也。自得于己,则所以处之者安固而不摇;处之安固,则所借者深远而无尽;所借者深,则日用之闲取之至近,无所往而不值其所资之本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深造:达到精深的程度。
- 自得:自己有所体会、感悟。
翻译
孟子说:“君子依循正确的方法来达到高深的造诣,就是希望自己有所领悟。自己有所领悟,就能心安理得地居住其中;心安理得地居住其中,就能够积蓄很深;积蓄很深,那么在取用的时候就左右逢源,所以君子希望自己有所领悟。”
赏析
这段文字强调了君子应该通过正确的途径追求高深的学问和道德修养,重视自我领悟的过程。“自得之”体现了主动探索和内在感悟的重要性。只有真正自我领悟,才能心安地立足于所学,不断积累深厚的底蕴,从而在面对各种情况时能够自如地运用所学,就像水源无论从左右哪个方向都能获取。这种对自我提升和内在感悟的强调,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十三节 》 —— [ 周 ] 孟子
- 《 鱼我所欲也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 · 四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八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