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名句
译文
孟子说:“用善来使人服输,没有能使人服输的。用善来熏陶教养人,这才能使天下人信服。天下人不能心服,却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赏析
本章论王道的途径——“以善养人”。
孟子认为,王道的核心是仁政。以仁为根本,可以生发出义、礼、智等等,这些就是“善”。
孟子认为,用“善”来臣服别人,迫使别人俯首称臣,这并不能真正地让人归顺。如果用“善”来教育培养别人,即所谓“养人”,这才能使别人真心归顺。只有真心归顺了,你的“善”,你的治国平天下的方略才可以实行。由此可看出教育的重要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服人者,欲以取胜于人;养人者,欲其同归于善。盖心之公私小异。而人之向背顿殊,学者于此不可以不审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以善服人:用自己的善来使别人顺服。 服:使……顺服。
- 以善养人:用善去培养、熏陶别人。
- 心服:心里信服。
翻译
孟子说:“用自己的善去使别人顺服,这是不能使别人顺服的;要用善去培养、熏陶别人,这样才能使天下人顺服。天下人不心服却能够统一天下做王的,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
赏析
这段话体现了孟子所倡导的治国理政和人际交往的理念。孟子认为单纯凭借“善”去强行让别人服从,往往难以达到目的,因为这种方式可能只是让人口服而非心服。而以善去滋养他人,从内心感染和引导别人,能赢得真正的信服。从治国角度而言,一个统治者若仅以自己所谓的“善政”去强制百姓遵循,可能会引发抵触;只有以善德修养去感化、培育百姓,才能让天下人心悦诚服地归附。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真诚地以善待人,在沟通和相处中传递善意,比强行迫使他人接受自己观点更能获得尊重和认同。此观点强调了道德的感化力量和内在修养对构建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具有跨越时代的价值 。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十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十七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十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十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