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名句
译文
孟子说:“古代的贤明君主喜欢善行,就忘记了自身的权势,古代的贤明士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喜欢行道却忘记了别人的权势。因此王公贵族不对他恭敬尽礼,就不能够想见就见。多见一面尚且不行,何况要把他当臣下呢?”
注释
亟(jí)见:犹言想见就见;亟,急。
由:同“犹”。亟(qì):屡次。
赏析
孟子离开齐国,辞去三卿之位时曾经说过。真正的贤士应是不召之臣,他们是君主的师傅,有能力致君于尧舜之上。君主要用这样的贤士,必须礼遇有加,他们才可能出仕。孟子认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贤士。齐宣王不能这样待他,所以他辞官回到邹国老家。
乐道忘势,是弘扬读书人的气节和骨气。孟子认为,古代的贤王好纳善言而忘记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士又何尝不是以善言为重而以权势为轻?那些贤士,乐于走他自己的仁道而忘记了人家的权势,所以王公不对他恭敬尽礼,就不可以见他,见他尚且不可以急急忙忙地想见就见,何况还要他作臣下呢?
这段话,大概是针对当时为求闻达而不择手段的士人们说的。
“言君当屈己以下贤,士不枉道而求利。二者势若相反,而实则相成,盖亦各尽其道而已。”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好善:喜好善良。
- 势:权势。
- 亟(qì):多次、屡次。
翻译
孟子说:“古代的贤明君王喜欢善良而忘掉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能之士何尝不是这样?乐于走自己的道义之路而忘掉别人的权势。所以王公不对他恭敬尽礼,就不能多次见到他。相见尚且不能多次,何况要让他当臣子呢?”
赏析
这一节体现了孟子对于古代贤王和贤士的品德与态度的阐述。强调贤王能够以善为好,而不依仗权势;贤士则专注于自己所遵循的道义,而不在乎他人的权势。这种对善和道义的坚守高于对权势的看重。它倡导了一种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即追求善与道义的纯粹性,不被权势所左右。同时也指出,贤能的人不会轻易被权势所折服,王公若没有足够的恭敬和礼貌,很难与之频繁相见,更别说让其臣服了。这反映了一种尊重与平等的观念,突出了品德和人格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三十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八节 》 —— [ 周 ] 孟子
- 《 鱼我所欲也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十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六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