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九节

· 孟子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 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 异姓之卿。 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齐宣王问有关公卿的事。孟子说:“大王问的是哪一种公卿呢?” 王说:“公卿还有所不同吗?” 孟子说:“不同的。有和王室同宗族的公卿,也有和王室不同姓氏的公卿。” 王说:“我请问和王室同宗族的公卿。” 孟子说:“君王如果有重大错误,他就上谏,反复上谏还不听从,就废弃他的王位改立别人。” 王突然变了脸色。 孟子说:“大王不要诧异。大王问我,我不敢不用正义来回答。” 王的脸色恢复平静以后,又问和王室不同姓氏的公卿。 孟子说:“君王如果有错误,他就上谏,反复上谏还不听从,他们就辞职而去。”

注释

问卿:问公卿之事。 贵戚:指君主的亲族。 异:奇怪。 正:诚,老实话。

赏析

本章论公卿的职责。 孟子把公卿分为“贵戚之卿”和“异姓之卿”,前者与王室同姓,因此有权废除国君而另立新君;后者与王室异姓,因此当国君有过而不听劝阻,实际上迫使他们尸位素餐时,他们只好离开。孟子从来不认为国君的位置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实话实说;齐宣王没料到尊贵的国君居然可以被废掉,所以“勃然变色”。 弘扬大臣的职责和权力而限制君主权力无限地膨胀,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容之一,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民主政治色彩。 “此章言大臣之义,亲疏不同,守经行权,各有其分。贵戚之卿,小过非不谏也,但必大过而不听,乃可易位。异姓之卿,大过非不谏也,虽小过而不听,已可去矣。然三仁贵戚,不能行之于约;而霍光异姓,乃能行之于昌邑。此又委任权力之不同,不可以执一论也。”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