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 · 四
所属合集
译文
注释
赏析
注释
- 惛(hūn):糊涂,不明事理。
- 恒心:指守道不变的善心。
- 罔(wǎng):同“网”,这里作动词,有陷害的意思。
- 盍(hé):何不。
- 彘(zhì):猪。
- 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
翻译
大王说:“我糊涂啊,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了。希望先生辅佐我的志向,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着去做。”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守道不变的善心,只有士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百姓,没有固定产业,就没有守道不变的善心。如果没有守道不变的善心,就会放荡邪僻、不守法度,没有什么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加以处罚,这是陷害百姓。哪有仁人在位却可以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要让他们向上足以侍奉父母,向下足以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终年吃饱,荒年也不致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百姓很容易听从。“现在规定百姓的产业,向上不足以侍奉父母,向下不足以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是终年困苦,荒年难免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免于死亡还怕不足,哪有闲暇去讲求礼义呢?“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那么为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丝织品了。鸡、猪、狗等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可以有肉吃了。百亩的田地,不要耽误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认真搞好学校教育,反复向他们讲述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老年人穿上丝织品、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做到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那是不可能的。”
赏析
这段话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主张。他强调要有恒产才有恒心,指出明君应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使他们衣食无忧,然后引导他们走向善道。对比当时的现实情况与理想状态,突出了实行仁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具体的措施如保障产业、重视农业、发展教育等,阐述了如何实现仁政,以达到天下大治的目标。其论述逻辑清晰,从百姓的需求出发,为统治者提供了治理国家的重要思路和方向。
孟子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十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三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三十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三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