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十二节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人说:“不知道大王不能够做商汤、武王,那是不明智呀;知道他不能,但还是来了,那是来求富贵的吧。千里迢迢来见大王,不能投合而离开,歇了三个晚上才出昼邑,怎么这样慢腾腾的?我对这种情况不高兴。”
高子把这些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那尹士哪能了解我呢?千里迢迢来见大王,是我所希望的。不能投合而离开,难道是我所希望的?我不得已啊。我歇了三个晚上才出昼邑,在我心里还是认为太快了,我心想,大王也许会改变态度的!大王若是改变了态度,就一定会让我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大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毅然下定决心回老家去。我虽然这么做,难道是要舍弃大王吗?大王还是足以做正事的,大王假如用我,那何止是齐国的百姓得到太平?天下的百姓都能得到太平。大王也许会改变态度的!我天天盼望!我难道像那种小气的汉子吗?向君王进谏而不被采纳,就发怒,气呼呼地表现在脸上,一旦离开,就走上一整天,没力气了才住下来吗?”
尹士听到这些话后,说:“我真是个小人呀!”
注释
尹士:齐国人。
干泽:求爵禄。干,求。泽,恩泽,指俸禄。
濡滞:迟滞,久留。
高子:齐国人,孟子弟子。
庶几:或许,表希冀。
浩然:水流不止的样子。
由:通“犹”。足用:足以。
悻悻(xìng xìng)然:不满貌,形容气量狭小的样子。见:现。
赏析
孟子指出,齐王还是足以做正事的,假如齐王用他,不仅是齐国的百姓,天下的百姓都能得到太平。自己不会像那种小气的汉子一样,向君王进谏而不被采纳,就发怒,气呼呼地表现在脸上;一旦离开,就走上一整天。看来孟子的辞职多少有点不舍啊。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万章上 · 第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十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三十一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