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三节

· 孟子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得天下是因为仁,失去天下是因为不仁。国家之所以衰落、兴盛、生存、灭亡也都是这个道理。天子如果不仁,就不能保有天下;诸侯如果不仁,就不能保有国家;卿大夫如果不仁,就不能保有祖庙;士人和普通老百姓如果不仁,就不能保全自己的身体。现在是厌恶死亡而喜欢不仁,这犹如厌恶醉酒却又使劲喝酒一样。”

注释

社稷:土神和谷神,指代国家。 宗庙:祭祀祖先的处所,这里指代卿大夫的采邑。 士庶人:士人和老百姓。四体:四肢。 强(qiǎng):勉强。

赏析

本章仍论效法先王实行仁政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夏、商、周三代得天下是因为仁,失天下则是因为不仁。国家之所以衰落、兴盛、生存、灭亡,都与是否实行仁政有关。 “三代,谓夏、商、周也。禹、汤、文、武,以仁得之;桀、纣、幽、厉,以不仁失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 :仁爱,一种道德观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友善。
  • 社稷(jì):“社”指土神,“稷”指谷神,代指国家。
  • 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先的处所,这里代表卿大夫的家族。
  • 士庶人:士和平民百姓。
  • 四体:指人的四肢,这里指代自身。
  • 强(qiǎng)酒:勉强喝酒。

翻译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能够取得天下是因为施行仁政,他们失去天下是因为不施行仁政。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原因也是这样。天子如果不施行仁政,就不能保住天下;诸侯如果不施行仁政,就不能保住国家;卿大夫如果不施行仁政,就不能保住家族;士人和普通百姓如果不施行仁政,就无法保全自身。如今人们厌恶死亡却乐于干不仁的事,这就好像厌恶喝醉却又勉强去喝酒一样。”

赏析

这段话孟子以夏、商、周三代的兴亡为切入点,阐述了“仁”对于国家治理和个人安身立命的至关重要性。他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从最高统治者天子到普通的士庶人,强调了不仁带来的严重后果,逻辑清晰,极具说服力。最后用“恶醉而强酒”这一形象的比喻,将人们行为上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揭示了那些明知不仁有危害却依然为之的人的荒谬。这体现了孟子一贯重视道德伦理、以仁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对后世统治者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都具有深远的警示意义 。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