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八节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孟子说:“仁能够战胜不仁,就像水能够战胜火。如今实行仁德的人,就像拿一杯水来救一车木柴燃起的大火;灭不了火,就说水不能战胜火,这又助长了不仁之人的嚣张气焰,最后连他们已有的那点仁德也会丧失掉。”
注释
与:助,增加。
赏析
本章仍论仁之意义,要求君子发扬光大仁。
本章乃有感而发。战国之时,天下大乱,能守古道而行仁义者少,而行霸道、奸道者多,故天下君子有哀叹仁不胜不仁者。孟子分析说,仁本可胜不仁,犹水本可胜火。但因时代变故,为仁者少,为不仁者多,所以仁不能战胜不仁,就如杯水难救车薪之火。杯水车薪,自然是无济于事。但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实际上是助纣为虐。
“仁之能胜不仁,必然之理也。但为之不力,则无以胜不仁,而人遂以为真不能胜,是我之所为有以深助于不仁者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薪:柴草。
翻译
孟子说:“仁胜过不仁,就像水可以灭火一样。如今行仁的人,就像用一杯水去救一车柴草燃烧的火;火不熄灭,就说水不能灭火,这又和很不仁的人差不多了。最后连那一点点的仁德也必然会丧失掉的。”
赏析
这段话用“水胜火”来比喻“仁胜不仁”,强调行仁要有足够的力量和决心。如果只是轻微地尝试一下去行仁,就如同用少量的水去救熊熊大火,不能成功就轻易放弃并否定仁的力量,这其实和那些不仁的人没有太大差别,而且最终会连仅有的一点仁也失去。它告诫人们要坚定地践行仁德,不能敷衍了事,要有持续的努力和行动,否则仁德难以真正实现。同时也揭示了持之以恒施行仁德的重要性。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万章上 · 第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三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三十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十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七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