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二节

· 孟子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伯夷躲避商纣王,居住在北海边上,听说周文王兴起,说:‘何不归附西伯呢?我听说他善于奉养老人。’姜太公躲避商纣王,住在东海边上,听说周文王兴起,说:‘何不归附西伯呢?我听说他善于奉养老人。’天下有善于奉养老人的,仁人便把他作为自己的归宿。五亩的住宅,在墙下种上桑树,妇女靠它养蚕,老年人就能穿上丝绵做成的衣服了。五只母鸡,两头母猪,不错过繁殖期,老年人就能吃上肉了。百亩农田,男人去耕种,八口人的家庭就能吃饱了。所说的西伯善于奉养老人,就是指他制定了土地制度,教育百姓种植桑田,畜养牲畜,引导百姓的妻子儿女奉养老人。五十岁的人,没有丝绵穿就不觉得暖和,七十岁的人,没有肉吃就不觉得饱。穿不暖,吃不饱,就叫挨冻受饿。周文王的百姓没有挨冻受饿的老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

伯夷:人名,殷商时孤竹君之子。辟:逃避,躲避。 西伯:即周文王。

赏析

本章盛赞周文王仁义,善于养老。 原始社会有弃杀老人的野蛮习俗,至文明社会方被革除。先秦诸子特别强调养老,特别强调孝顺,大概有点矫枉过正的意思。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