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十八节

· 孟子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呢?” 孟子说:“因为情势行不通,教育者一定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如果行不通,接着就发火。接着就发火,那反而伤感情了。儿子会说:‘您用正确的道理教导我,您却不从正确的道理出发。’那父子就会互相伤感情。父子互相伤感情,就坏了。古人互相交换儿子来教育,父子之间不用善的道理来责备对方。如果用善的道理来责备对方,就有了隔阂,一有隔阂,那就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好的了。”

注释

夷:伤害。 夫子:儿子称父亲,可译作“您”。

赏析

本章论教子之道。 孟子认为,教育儿子,必用正道。用正道教育还不行,父亲必然发怒,这就反而伤害了儿子,甚至父子互相伤害。所以古人“易子而教”,使父子之间不互相责备而求至善。如果互相责备而求至善,父子间就会有隔阂,那就是最不好的事了。 这是孟子人生经验、社会经验的总结。 “易子而教,所以全父子之恩,而亦不失其为教。”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公孙丑:孟子的弟子。
  • :伤害。

翻译

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呢?”孟子说:“在情势上是行不通的。教育一定要用正道;用正道而没有成效,接着就会发怒;一发怒,那反而会伤害父子之间的感情。‘您用正道教育我,可您自己却不按正道做。’这样一来,父子就会互相伤害。父子互相伤害,关系就恶化了。古时候是交换儿子来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要求用善来责备对方。要求用善来责备对方就会有隔阂,有隔阂就不祥,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儿子的原因。孟子认为教育要用正道,如果正道行不通而发怒,就会伤害父子感情,导致互相指责埋怨,进而关系恶化,不如易子而教。这体现了孟子对于教育方法和亲子关系的一种思考。他看到了在特定情况下,保持一定距离和客观视角有利于更有效地教育和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强调了恰当处理亲子间教育与相处的重要性。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