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一节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夭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孟子说:“舜诞生在诸冯,迁居到负夏,死在鸣条,是东方偏远地区的人。文王生在周国的岐山,死在毕郢,是西方偏远地区的人人。两地距离一千多里,时代相隔一千多年。但是当他们得志时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却像符节相合那样相同,古代的圣人和后代的圣人,他们的准则是相同的。”
注释
诸冯、负夏、鸣条:古代的地名,传说中舜居住过的地方。
岐周:岐山下的周邑。毕郢:地名,在今陕西咸阳东。
符节:古代表示印信之物,用玉或铜、竹等原料制成虎、龙等形状,或篆刻文字,剖为两半,各执其一,有事则左右相合,以为印信。
揆(kuí):道理,准则。
赏析
古代中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中原人称野蛮人为“夷”。但是,包括中原人在内,所有人都称之为圣贤的舜帝和周文王,早先也是“夷”。他们“得志行乎中国”之后,才成为“圣”。他们为什么会成为“圣”呢?原因在于他们有相同的准则,那就是他们都实行仁政。
“得志行乎中国,谓舜为天子,文王为方伯,得行其道于天下也。符节,以玉为之,篆刻文字而中分之,彼此各藏其半,有故则左右相合以为信也。若合符节,言其同也。”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十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寡人之于国也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万章上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