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八节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繁茂的,可是它生长在大城市的郊外,总有斧子去砍伐它,还能长得繁茂吗?这些树木日夜不停地生长繁殖着,雨水露珠滋润着它们,不是没有新条,嫩芽长出来,可是人们又紧跟着在这里放牧牛羊,因此才那样光秃。人们看见那山光秃秃的,就以为它不曾生长过树木,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在人的身上,难道没有仁义之心吗?之所以有人失掉了他的善良之心,也像斧子对待树木一样,天天砍它,怎么能让它繁茂呢?他在日里夜里萌生的善心,他在清晨触及的清新之气,这些在他心中所引发的好恶跟一般人也有点接近。然而,到了第二天白天做出的事,就把那点与常人相同的善心给泯灭了。反反复复地泯灭,那么他夜里心中萌生的良善就不能存在下去,夜里萌生的良善不能存留在心,那么他就和禽兽相差无几了。别人看见他是个禽兽,就以为他不曾有过好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吗?因此说,假如得到好的滋养,没有东西不能生长;假如丧失了好的滋养,没有东西不会消亡。孔子说:‘抓住了就存在,放弃了就失去,出来进去没有确定的时间,没谁知道它的去向。’说的就是人心吧?”
注释
牛山:在今山东临淄南。郊:此指生长在郊外。大国:指临淄,是当时的大城市。
萌:草木萌发。蘖(niè):树木枝砍伐后再生的枝芽。
濯濯:光秃的样子。
放其良心:丧失其良心。
乡:通“向”。
赏析
本章承前几章继续论述人本有“仁义之心”,其所以无“仁义之心”,是因为环境使他丧失了人的本性。
孟子先打了个比方:牛山的树木本是茂盛的,因其在临淄附近,老用斧子去砍伐,所以树木再也长不起来。它们日夜生长,雨露滋润它们,并非没有新枝嫩芽长出来,但牛羊又接着吃它们,因此变得光秃秃的。人们看牛山光秃秃的,还误以为这山未曾有过大树,这难道是牛山的本性吗?所以孟子认为,就像牛山上的树木需要滋长一样,人类的仁义天性也需要得到滋养,如不滋养,仁义的天性就会灭绝,就与禽兽一样了。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如果培养人人都有的“仁义之心”,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因此要自觉地培养那善良的天性。孔子说这种“仁义之心”,“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所以关键是自我把持,自我滋养,并加以发扬光大。
“昼之所为,既有以害其夜之所息,又不能胜其昼之所为,是以展转相害。至于夜气之生,日以寖薄,而不足以存其仁义之良心,则平旦之气亦不能清,而所好恶遂与人远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牛山:山名。
- 郊:此处意为靠近。
- 斧斤:斧头。
- 萌櫱(niè):萌,芽;櫱,树木砍去后从残存茎根上长出的新芽。
- 濯濯(zhuó zhuó):光秃,无草木的样子。
- 平旦:清晨。
- 梏(gù):拘束,束缚。
翻译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很繁茂,因为它处在大都市的郊外,经常被斧头砍伐,还能长得繁茂吗?这些树木日夜不停地生长发育,雨水露珠滋润它们,并非没有新的枝芽长出来,然而牛羊又接着在这里放牧,所以才变得那么光秃。人们看到它光秃的样子,就认为它不曾有过好的木材,这哪里是山的本性呢? 即使在人的身上,难道就没有仁义之心吗?那些使自己的良心丧失的人,也正像斧头对于树木,天天去砍伐它,还能长得繁茂美好吗?他在夜以继日的生息中,清晨接触到清明之气,他的好恶跟一般人也有点接近的地方,可是到了白天他所做的,就把那点与常人相近的也给泯灭了。这样反复地拘束、伤害心灵,那夜晚的清新之气就不能保存下来;夜晚的清新之气不能保存,那就和禽兽相差不远了。人们看到他像禽兽,就认为他不曾有过善良的本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吗? 所以如果得到好的养护,没有东西是不生长的;如果失去好的养护,没有东西是不消亡的。孔子说:‘把握住就存在,放弃就失去;进出没有一定的时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大概说的就是心吧?”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以牛山的树木因遭砍伐和放牧而变得光秃为例,类比说明人的仁义之心如果不断被外在因素损害也会丧失。强调了后天环境和修养对于保持仁义本心的重要性。同时借助清晨之气等形象描述,深刻地剖析了人心的变化和养护的关键。最后引用孔子的话,进一步突出心的难以把握和需要小心呵护的特点。此段论述富含哲理,发人深省,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和道德修养的深刻思考。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寡人之于国也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三十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万章上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万章上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二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