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四节

· 孟子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到平陆去,对当地的邑宰说:“先生的士卒,如果—天失职三次,你会杀了他吗?” 邑宰说:“不必等到三次。”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可就多了。饥荒年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辗转死于沟壑,年轻力壮的四散逃荒,几乎达一千人啊。” 邑宰说:“这不是我距心力所能及的。” 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接受别人牛羊而替人放牧的人,他一定会替人去找牧场和草料。找不到牧场和草料的话,是把牛羊还给人家呢?还是站着眼看它们死掉呢?” 邑宰说:“这么说是我距心的罪过了。” 过些日子,孟子朝见齐王,说:“王的都邑长官中,我认识五个人。明白自己的罪过的,只有孔距心一人。”接着向齐王重述了一遍他与孔距心的对话。 王说:“这么说是我的罪过了。”

注释

平陆:齐国边境邑名,故城在今山东汶上北。大夫:这里指邑宰,即邑的长官。 距心:姓孔,即本章对话中平陆邑宰之名。 牧:指牧地。刍:草料。 反:还。抑:或。与:疑问助词。 都:县邑。为都:治理都邑。

赏析

齐国平陆的地方长官孔距心,荒年不知救助饥民,致使老弱抛尸于沟壑。青壮年逃散到四方,差不多上千人。经过孟子一番启发,他才认识到这是自己的罪过。而大多数地方官却认识不到自己的罪过。 孟子用类比论证法:用战士犯错必受处分,类比论证孔距心当受处分。当孔氏不服时,孟子又以放牧为例,说明孔氏这个“牧人”有责任为“牛羊”找到牧场和牧草,没有权力眼睁睁看着“牛羊”死去。 “子之失伍,言其失职,犹士之失伍也。距心,大夫名。对言此乃王之失政使然,非我所得专为也。” “为都,治邑也。邑有先君之庙曰都。孔,大夫姓也。为王诵其语,欲以讽晓王也。”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