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三节

· 孟子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倚仗实力,打着仁义的旗号而统一天下的就是霸道;推行霸道,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作为基础;依靠道德,推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做王道;实行王道,不一定要有强大的国家作为基础。商汤凭借的仅是纵横七十里的土地,文王凭借的仅是纵横百里的土地。倚仗实力来使人服从的,并不是真心服从,只不过力量不足相敌罢了;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却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服从孔子一样。《诗经》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正是说的这一点。”

注释

待:倚仗。 赡:足,够。 七十子:指孔子弟子。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思:语助词。以上引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赏析

这段话论仁政,主张要以德服人,反对以力压人。 孟子认为,凭借实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称霸,称霸者必定要有广大的国土。但如果凭借仁德行仁政而称王,称王者不必一定要有很大的国土,商汤仅凭纵横七十里,周文王仅凭纵横百里的国土而王天下,便是例子。 以暴力压服人者,别人并非心服,只是实力不足难以反抗罢了。以仁德服人者,人家才会心悦诚服。 不过,在战国纷争的时代,孟子主张用仁政、德治、王道来统一天下,用意是极其良好的,但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故未能被诸侯所采纳。结合历史和现实来看,以德服人要和以力服人结合起来,才会真的有效。 “假仁者,本无是心,而借其事以为功者也。霸,若齐桓晋文是也。以德行仁,则自吾之得于心者推之,无适而非仁也。” “王霸之心,诚伪不同。故人所以应之者,其不同亦如此。”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以力假仁:凭借武力且借助仁义之名。:借助。
  • :称霸。
  • 王(wàng):称王,这里用作动词,指以仁政使天下归服,取得天下统治权 。
  • 赡(shàn):充足。这里“力不赡”指力量不足。
  • 七十子:指孔子的弟子,大约有七十多人以贤德著称 。

翻译

孟子说:“倚仗武力并假借仁义之名去称霸诸侯的,这样做的国家必定是个大国;依靠道德来施行仁政的可以使天下归服、称王于天下,施行王道的君主不一定要凭借大国力量。商汤靠七十里的土地成就霸业,周文王靠百里的土地使天下归心。靠武力使人服从,人们并非真心顺服,只不过是力量上打不过罢了;凭借道德使人归服的,人们内心喜悦且真诚地信服,就好像孔子的七十多位贤能的弟子诚心敬服孔子一样。《诗经》中说:‘从西边到东边,从南边到北边,没有不心悦诚服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

赏析

这段话鲜明地阐述了孟子“王道”与“霸道”的政治理念。孟子将“以力假仁”的称霸之道跟“以德行仁”的称王之道进行了对比,指出凭借武力称霸即便能成功,也无法让人心悦诚服,只是表面顺从;而通过推行德政施行仁道,哪怕起初国家规模不大,也能让人心甘情愿地归服。同时,孟子还引用《诗经》语句,生动展现了德政之下四海归心的美好愿景,凸显出孟子主张以道德力量感化众人、治理天下,而非靠武力威慑统治的观念。这种思想在动荡的乱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即便在当今社会,依然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深刻而具有价值的启示。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