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三节

· 孟子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公孙丑问道:“高子说《小弁》这首诗是小人写的。” 孟子说:“凭什么这么说呢?” 公孙丑回答说:“因为诗里含有怨恨之意。” 孟子说:“高老先生讲诗实在是太机械了。假如说有这么个人,越国人开弓去射他,那么他会笑着讲述此事;没有别的原因,因为越国人和他关系很远。如果是他的哥哥开弓去射他,他会流着眼泪讲述此事,没有别的原因,因为哥哥是他的亲人。《小弁》的怨恨,正是出于对亲人的爱。热爱亲人是仁的体现。高老先生讲诗实在是太机械了!” 公孙丑说:“《凯风》这首诗为什么没有怨恨之意呢?” 孟子答道:“《凯风》这首诗,母亲的过错不大;《小弁》这首诗,父亲的过错很大。父母的过错很大,却不怨恨,这是越发疏远他们了。父母的过错不大,却去怨恨他们,是受不得刺激。越发疏远是不孝;受不得刺激,也是不孝。孔子说:‘舜大概是最孝顺的了,五十岁还依恋父母。’”

注释

高子:齐国人。 《小弁》:《诗经·小雅》中的诗篇。旧说是讽刺周幽王的诗,或说是周宣王名臣尹吉甫之子因遭后母谗言而作。 关:通“弯”,拉满弓,开弓。 戚:亲。 《凯风》:《诗经·邶风》中的诗篇。通篇是自责以安慰母亲的言词。 矶(jī):激怒,触犯。 慕:依恋。

赏析

本章通过孟子与公孙丑讨论《诗经》,论述孝道。 公孙丑说,诗经学者高子认为《小弁》是小人之诗,因为它怨恨父母。孟子却认为,父母有大过而怨之,这是“亲亲”,而“亲亲”就是“仁”,就是“孝”。 公孙丑反问,为什么《凯风》不怨呢?孟子说,《凯风》不怨,是由于母亲过错小;《小弁》怨,是由于父母过错大。父母过错大而不抱怨,是疏远父母的表现;父母过错小却去抱怨,是受不得刺激。疏远父母是不孝;受不得刺激也是不孝。 孟子对诗经的评论和对孝道的论述,对今人仍有重要意义。 “《小弁》,《小雅》篇名。周幽王娶申后,生太子宜臼;又得褒姒,生伯服,而黜申后、废宜臼。于是宜臼之傅为作此诗,以叙其哀痛迫切之情也。”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