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译文
孟子说:“不孝顺的事有三种,其中没有循守后辈的责任,是最大的不孝。舜不先禀告父母就娶妻,就因为担心没有子孙,因此君子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也同禀告过了是一样的。”
注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的原意,并不是说不生孩子就是不孝,最不孝的是没有对长辈尽到后代的责任。在孟子的原话中并没有讲明其他的两种不孝是什么。到了东汉,赵岐在《十三经注》中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这才将“无后为大”曲解成为: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
不告:不禀告父母。
赏析
本章论男子当娶妻生子。
农耕时代,劳动力的繁衍生殖是关系家族繁荣昌盛的大事,所以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按今日观点,生子生女都是延续祖先生命,因此都是“孝”。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无后:指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这里尤其强调没有做到及时娶妻生子,以传承香火。 }
翻译
孟子说:“不孝顺的行为有很多种,其中以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没有娶妻生子,延续后代)为最大的不孝。舜没有告知父母就娶妻了,(在当时看来)这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但君子认为他实际上就如同告知了父母一样(因为他所娶之妻是适宜的,对家族的延续和发展有益,所以这种行为在特定情境下是可以被理解的)。
赏析
这段话体现了孟子对于孝道的一种理解。他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点,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延续家族血脉被视为一项重要的责任。而对于舜不告而娶的行为,孟子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进行了解释,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实际的结果和意义可能比形式上的告知更为重要。这也反映了孟子在看待问题时,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判断,而不是拘泥于固定的规则和形式。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万章上 · 第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二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二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十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六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