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译文
孟子说:“只给吃的而不爱护,等于在养猪;爱护却不敬重,等于在畜养牲畜。恭敬之心,应该是在进出礼物之前就有的。只有表面的恭敬,而并非实心实意,君子便不可以被虚假的礼节所束缚。”
注释
币:古代以束帛为祭祀或馈赠的礼物,叫做“币”。后来称其他聘享的礼物,如车、马、玉等也叫“币”。将:送。
赏析
本章论君主养士重在有“恭敬”的真心实意。
《孟子》一书,相邻诸章常有内在逻辑联系。本卷三十六至三十九章,似皆作于威王新丧,宣王守孝,孟子新到齐国时,或许本章是孟子对宣王说的话。
孟子说,君主养士只是养活他而不爱他,等于养猪;只爱他而不敬他,等于养牲口。恭敬的心,是要在送礼之前就有的。但如果只是表面恭敬而并无真心实意,那么君子就不会被这种虚假的恭敬所留住,他就会离你而去了。
另外,“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这两句话,对于我们在奉养老人时具有特别的警醒作用,它的重要启示就是对父母的态度问题,也就是孝的问题。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豕(shǐ):猪。
翻译
孟子说:“只给吃的而不爱他,那就像对待猪一样;爱他却不敬重他,那就像畜养禽兽一样。恭敬之心,是在礼物未送以前就具备的。只有表面上的恭敬而没有实际的恭敬,君子不可以被虚假地拘束。”
赏析
这段话强调了对待他人应有的态度。不能只是给予物质而没有真正的关爱,爱要伴随着敬重。恭敬不是在送礼物等行为发生后才有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和态度。如果只是表面形式上的恭敬,那是虚伪的,真正的君子不会被这种虚假所束缚。这体现了孟子对于人际关系中真诚和尊重的重视,提醒人们要以诚恳和敬重对待他人,而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行为或言语。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三十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二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三十三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