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八节

· 孟子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禹,听到好的言论,就向人家行礼。大舜更加了不起,他把善当作人所共享,舍弃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完善自己。从他种田、做瓦器、打鱼一直到做天子,无时无刻不是从别人那里吸取优点。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完善自己,这就是同别人一起行善。所以君子最了不起的就是同别人一起行善。”

注释

有:通“又”。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传说舜为天子之前曾在历山耕种,在河滨做瓦器,在雷泽打鱼。 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曾经奉舜命治水。

赏析

此章论“与人为善”,也是对“仁”的解释。 孟子举了三个例子:孔门弟子子路闻过则喜;大禹听到“善言”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更了不得,他善于与他人一起,舍弃自己的短处,接受他人的长处,把众人的长处都吸取过来形成自己的“善”。 孟子认为,君子的境界“莫大乎与人为善”。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有一点就是虚怀若谷,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更重要的是,还能带动大家一起做好事。 “舜之所为,又有大于禹与子路者。善与人同,公天下之善而不为私也。己未善,则无所而舍以从人;人有善,则不待勉强而取之于己,此善与人同之目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无特殊需要注释的词语。

翻译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话,就会行礼。伟大的舜更是了不得,他善于和别人一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乐于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不是从别人那里吸取长处的。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也就是和别人一起行善。所以君子最重要的就是和别人一起行善。”

赏析

这段话强调了向他人学习、与他人友善相处以及从善如流的重要性。以子路听到自己有过错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拜谢,突出了他们谦逊好学的品质。而舜能做到舍弃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这种善于与人共同行善的态度,体现了他的伟大和智慧。最后指出君子的重要品质是与人为善,鼓励人们在与他人相处中,不断汲取优点,共同进步。这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和谐共处的追求和倡导。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