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 · 二

· 孟子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上说:‘他人的心思,我能揣摩到。’说的正像是老先生你啊。我做完这件事,又回过头剖析我的心理,自己都搞不清楚。先生你的这番话,使我心里有点开窍了。这样的心理就符合王道,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有人跟大王说:‘我的力量能举起三千斤,但我不能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睛可以明察秋毫的末梢,但却不能看到一车薪柴。’那么大王会同意他吗?” 齐宣王说:“不同意。” 孟子说:“现在您的恩惠能到达禽兽,却不能到老百姓那里,这是为什么呢?一根羽毛举不起来,是不用劲呀;一车薪柴看不见,是不用视力呀;老百姓没受到爱护,是不用恩惠呀。所以大王您没能称王于天下,是不肯去做,并不是不能。” 齐宣王问:“不去做与不能做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吗?” 孟子说:“胳肢窝里夹着泰山要去跳跃过渤海,告诉人说:‘我不能。’这确实不能。帮年纪大的人折取树枝,说:‘我不能。’这就是不去做,而不是做不到。所以大王您没能称王于天下,是像替老年人折取树枝一样,而不是夹着泰山跳过渤海。尊敬自己的老人,就把这种尊敬推及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也把这种爱护推及别人的孩子;天下就像是手掌中翻转小东西一样容易治理。《诗经》上说:‘为我的正妻做出表率,兄弟们也跟着学,进而能治理国家。’这说的是推己及人的方法罢了。所以说推广恩惠能保有四海,不推广恩惠不能保护自己的老婆孩子。古代圣王之所以远远超过别人,没有别的原因,也只是善于推广他的善心罢了。现在大王您的恩惠可以到达禽兽,而老百姓却享受不到,究竟是为什么呢? “称一称,才能知道物体的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物体的长短。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而心尤其如此。请大王您好好想想吧! “大王您是想兴兵打仗,让士臣处于危险境地,与诸侯结下仇怨,然后心中才能快活吗?”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能这样做呢?我将要追求我的更高远的目标。”

注释

说(yuè):同“悦”,得到理解而喜悦。 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舆薪:以车载薪,大而易见;舆:车。 不王(wàng):指未能实行王道。 形:情况,状况。何以异:怎样区别。 有一说“枝”通“肢”,“为长者折枝”翻译:为长者鞠躬弯腰的事。 挟:用腋挟持。太(tài)山:即“泰山”。超:跳过。北海:渤海。 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和“幼”字都是动词,老,尊敬;幼,爱护。第二个“老”和“幼”字都是名词。 “刑于”三句:这三句诗引自《诗经·大雅·思齐》篇。刑:典型,法则,此作动词用。寡妻:正妻;“寡”有独特的意义。御:治。推进:国家。诗意歌颂周文王的美德,由近及远地为妻子所取法,推及兄弟,更推进于全国。 权:秤锤,这里名词动用,就是用权称量的意思。

赏析

上文孟子关于“君子远庖厨”的一番心理分析说得齐宣王心服口服。 这一节,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宣王亲口对此加以否定,然后把宣王自己的做法加上去:“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这样便轻而易举地使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在讲清楚了“不为”与“不能”的问题后,他又一次施展出辩论攻心之术,对齐宣王来了一番政治行为心理学的开导,这就是著名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论,“推己及人”,首先从自己做起,然后推及自己的妻子、兄弟,再到整个家族和国家。说完正题以后,孟子引用格言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劝齐宣王好好考虑,好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 “王因孟子之言,而前日之心复萌,乃知此心不从外得,然犹未知所以反其本而推之也。” “盖天地之性,人为贵。故人之与人,又为同类而相亲。是以恻隐之发,则于民切而于物缓;推广仁术,则仁民易而爱物难。今王此心能及物矣,则其保民而王,非不能也,但自不肯为耳。” “不能推恩,则众叛亲离,故无以保妻子。盖骨肉之亲,本同一气,又非但若人之同类而已。故古人必由亲亲推之,然后及于仁民;又推其余,然后及于爱物,皆由近以及远,自易以及难。今王反之,则必有故矣。故复推本而再问之。” “今王恩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是其爱物之心重且长,而仁民之心轻且短,失其当然之序而不自知也。故上文既发其端,而于此请王度之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忖度(cǔn duó):推测,揣度。
  • 戚戚:心动的样子。
  • :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 秋毫之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
  • 舆薪:整车的柴。
  • 挟(xié):夹在腋下。

翻译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这么一说,我心里有所触动啊。我的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禀报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端,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会相信他的话吗?”齐宣王说:“不会。”孟子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泽能够施及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不能够到达百姓那里,这单单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用力气;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因为不用眼力;老百姓得不到安定,是因为大王您不用恩德。所以大王您没有称王天下,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去做。”齐宣王说:“不去做和不能做到的表现形式有什么不同呢?”孟子说:“用胳膊夹着泰山跨越北海,对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者做个弯曲膝盖的姿势,对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您没有称王天下,不是属于像夹着泰山跨越北海这样的事;大王您没有称王天下,是属于像为长者弯曲膝盖这样的事。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护别人的孩子。那么天下就可以在手掌上运转。《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家与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不能保护好。古代的人之所以能够大大地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善于推广他们所做的罢了。如今您的恩泽足以施及到禽兽,而功德却不能够到达百姓那里,这单单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好好考虑考虑吧!”“难道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们处于危险之中,使大臣们受到陷害,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吗?”齐宣王说:“不!我怎么会对这样的事感到痛快呢?我是想满足我最大的欲望啊。”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是孟子通过一系列的举例和论证,向齐宣王说明推行王道的道理和方法。其中较难理解的词如“忖度”表示推测、揣度;“秋毫之末”指极细微之处。孟子以力举重物、明察细微之物等例子,与恩泽未及百姓进行对比,指出齐宣王能做到的事情却不去做,其实就是没有真正推行仁德。他强调只要能亲爱自己的亲人进而推广到他人,就能治理好天下。同时,提醒齐宣王反省发动战争等行为是否真正符合自己的欲望和国家的利益。这段内容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强调以仁爱治国、推恩于民的重要性。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