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 · 二
所属合集
名句
译文
注释
赏析
注释
- 忖度(cǔn duó):推测,揣度。
- 戚戚:心动的样子。
- 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 秋毫之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
- 舆薪:整车的柴。
- 挟(xié):夹在腋下。
翻译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这么一说,我心里有所触动啊。我的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禀报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端,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会相信他的话吗?”齐宣王说:“不会。”孟子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泽能够施及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不能够到达百姓那里,这单单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用力气;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因为不用眼力;老百姓得不到安定,是因为大王您不用恩德。所以大王您没有称王天下,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去做。”齐宣王说:“不去做和不能做到的表现形式有什么不同呢?”孟子说:“用胳膊夹着泰山跨越北海,对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者做个弯曲膝盖的姿势,对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您没有称王天下,不是属于像夹着泰山跨越北海这样的事;大王您没有称王天下,是属于像为长者弯曲膝盖这样的事。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护别人的孩子。那么天下就可以在手掌上运转。《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家与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不能保护好。古代的人之所以能够大大地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善于推广他们所做的罢了。如今您的恩泽足以施及到禽兽,而功德却不能够到达百姓那里,这单单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好好考虑考虑吧!”“难道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们处于危险之中,使大臣们受到陷害,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吗?”齐宣王说:“不!我怎么会对这样的事感到痛快呢?我是想满足我最大的欲望啊。”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是孟子通过一系列的举例和论证,向齐宣王说明推行王道的道理和方法。其中较难理解的词如“忖度”表示推测、揣度;“秋毫之末”指极细微之处。孟子以力举重物、明察细微之物等例子,与恩泽未及百姓进行对比,指出齐宣王能做到的事情却不去做,其实就是没有真正推行仁德。他强调只要能亲爱自己的亲人进而推广到他人,就能治理好天下。同时,提醒齐宣王反省发动战争等行为是否真正符合自己的欲望和国家的利益。这段内容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强调以仁爱治国、推恩于民的重要性。
孟子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三十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十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三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十一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三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鱼我所欲也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三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二十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三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