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三节

· 孟子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滕文公问道:“我们滕国是个小国,又处在齐、楚两个大国之间。是亲近齐国好呢?还是亲近楚国好呢?” 孟子回答说:“(为滕国)谋划这种事情不是我所能够办得到的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有这样一种方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加固,与老百姓共同来防守。百姓愿意为献出生命,而不逃向其他地方,做到这样这就有希望了。”

注释

滕文公:战国时滕国的国君,滕定公儿子。滕:滕国,滕国在今山东滕县。 事:侍奉。 一:一种主张或想法。

赏析

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处在强国齐国、楚国之间,服侍哪一个国家都会得罪另一个强国,因而招来亡国之祸。 当滕文公为此请教孟子时,孟子说,只有一个主意:把护城河挖好,把城墙筑好,与老百姓一起守卫它。如果您的百姓宁可去死也不离开,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与国家共存亡,那就有办法了。敌国来攻,并不是要杀滕国的百姓,百姓为什么宁死不走呢?聪明的滕文公一定知道,除非你滕国国君实行仁政,否则,人民凭什么给你卖命?可见,孟子抓住机会诱导滕国国君实行仁政。 “国君死社稷,故致死以守国。至于民亦为之死守而不去,则非有以深得其心者不能也。此章言有国者当守义而爱民,不可侥幸而苟免。”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间(jiàn)于:夹在……中间 。“间”在这里是处在两者当中的意思,读音为第四声。
  • :侍奉 ,这里指小国对大国采取臣服、依附的策略。
  • 无已:不得已。已,停止。
  • :指示代词,这 、此 。
  • 效死:奉献生命 。

翻译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是侍奉齐国好呢,还是侍奉楚国好呢?” 孟子回答说:“这种谋划不是我能力所能达到的。如果不得已非要我说,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些护城河,筑牢这些城墙,与百姓一起守护它,即便奉献出生命百姓也不背离,这样就可行了。 ”

赏析

这段对话展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滕文公面对小国在大国夹缝中的艰难处境,寻求外交策略,孟子并没有从国际关系的权谋角度给出答案,而是着重强调了国内事务和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他认为与其在对齐楚的依附选择上纠结,不如致力于内政,通过与民共守,凝聚人心,保卫国家。这反映出孟子坚信百姓的力量是国家稳固的坚实基础,只要君主能得到百姓真心拥护,即便国力弱小,也有坚守的底气,具有深刻的政治智慧和人文关怀,为为政者提供了在困境中思考出路的重要视角 。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