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七节

· 孟子
孟子谓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拜见齐宣王,对他说:“我们平时所说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是说国中有高大久远的树木,而是说有历代能为国家建立功勋、与国家休戚与共的大臣。可是大王现在连真正亲近的臣子都没有,过去提拔的,现今都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 齐宣王说:“我应该如何识别一个人没有才能而不用他呢?” 孟子说:“国君选拔贤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会将原本地位低的人,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将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慎重吗?左右近臣都说贤能的人,还不能任用。朝中大夫都说他贤能,也不行。全国人都说他贤能,再去考察他是否真的贤能。若真的贤能,就任用他。(那么,)左右近臣都说某人不行,不要轻易听信。朝中大夫都说他不行,也不要听信。国内的人都说他不行,就考察一下实际情况。若果他真的不行,就罢免掉。左右近臣都说这人该杀,不要听信。朝中大夫都说他该杀,也不要听从。国内的人都说他该杀,就去考察实情,发现真的该杀,再把他杀掉。所以说,这是国全国人民杀了他呀。能够明白这样做,就能成为百姓的父母(君王)了。”

注释

故国:有历史的旧国。乔木:久经年代的高大树木。世臣:世世代代和国家有密切关系的大官僚家族。 亲臣:可以亲近信任的臣僚。进:进用。亡:去位,去国,被扔弃。 逾:越过。戚:亲近。

赏析

这段文字反映的是孟子的人才观念。孟子认为,累世老臣才是国家的宝贝。而齐宣王把昔日进用的老臣一一贬退了,使这个国家不像个“故国”。那么,怎样选用贤人作臣子呢?孟子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提醒齐宣王,不要偏听偏信“左右”近臣的话,要以老百姓的是非为是非。不偏听,多听众人意见的道理,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世臣,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亲臣,君所亲信之臣,与君同休戚者也。此言乔木世臣,皆故国所宜有。然所以为故国者,则在此而不在彼也。昨日所进用之人,今日有亡去而不知者,则无亲臣矣。况世臣乎?”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