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三十五节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当法官,如果瞽瞍杀了人,那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把他抓起来就是了。”
“那么舜不去制止吗?”
孟子回答说:“舜怎么能去制止呢?皋陶抓人是有依据的。”
“那么舜该怎么办?”
孟子回答说:“舜把抛弃天子的位置看得如同丢弃破鞋。他会偷偷地背上父亲逃跑,沿着海边住下来,一生都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掉了天下。”
注释
桃应:孟子弟子。
士:法官。皋陶:传说为舜的大臣,掌管刑狱之事。瞽瞍(gǔ sǒu),此指舜的父亲。
蹝(xǐ):没有后跟的鞋子,一说草鞋。
䜣(xīn):同“欣”,快乐。
赏析
弟子桃应问孟子,假使舜父瞽瞍杀了人,怎么办?孟子说,抓起来而已。弟子问,舜帝不禁止吗?孟子说,皋陶抓瞽瞍是有所依据的呀,怎么能禁止呢?弟子又问,那么舜怎么办?孟子说,如果他父亲真被抓了,舜会丢掉天子之位,像扔破鞋一样,偷偷把他父亲背着逃走,到遥远的海边住下来,终身快乐,忘记当天子的事。
这是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在孟子看来,的确只有这样做才能做到公孝两全。当然,这些都是假设。但从中仍可看出,孟子认为,孝是最为重要的,比法制、比公理、比天下都重要。
“此章言为士者,但知有法,而不知天子父之为尊;为子者,但知有父,而不知天下之为大。盖其所以为心者,莫非天理之极,人伦之至。学者察此而有得焉,则不待较计论量,而天下无难处之事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皋陶(gāo yáo):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曾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官。
- 瞽瞍(gǔ sǒu):舜的父亲。
- 蹝(xǐ):同“屣”,鞋子。
翻译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当法官,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那怎么办?”孟子说:“把他逮捕起来就是了。”“那么舜不阻止吗?”孟子说:“舜怎么能够阻止呢?皋陶是按所受职责办事。”“那么舜该怎么办?”孟子说:“舜把抛弃天子的地位,看得如同丢弃破草鞋一样。偷偷地背着父亲逃走,沿着海边居住,一辈子都很快乐,快乐得忘掉了天下。”
赏析
这段对话展现了一个关于道德和职责冲突的假设情境。孟子通过舜面临的艰难抉择来探讨了一些深刻的伦理问题。舜处于天子与儿子双重身份的冲突中,孟子提出舜会为了尽孝而放弃天下,背着父亲逃走。这体现了孟子对亲情伦理的重视,以及在特定情况下道德选择的复杂。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不同责任之间如何平衡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三十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三十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二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一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