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三十一节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把这种心推及他所忍心做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愿做的事,推及他想做的事上,就是义。人如果能够把不想害人的心扩展开,那么仁就会用之不竭了;人如果能够把不挖洞、跳墙的心扩展开,那么,义就会用之不竭了;人如果能够把不受人轻蔑的心理扩展开,就能无论到哪里,行为都符合义。士人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这是用言语来套取人;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这是用沉默来套取人,这些都是挖洞、跳墙之类的行径。”
注释
穿窬:穿洞越墙,偷窃之意。
无受尔汝之实:指不愿受别人的轻贱,就要先有不受轻贱的言语行为。“尔”“汝”是古代汉语中表示轻蔑感情色彩的人称代词。
餂(tiǎn):取。
赏析
本章论人应扩充仁义。
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把它扩充到以前忍心做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想干的事,把它扩充到以前干的事上,就是义。
这几句话很抽象,不大好理解。于是孟子换了个说法。他说,如果人人都把不害人的心扩充起来,那么仁就用不完了;人人都把不偷窃之类的心扩充起来,那么义就用不完了;人人都把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的习惯扩充起来,那么就到处都是义了。
这些话还是很抽象,于是孟子随手举了个例子:好比士人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这是用言语来套取人;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这是用沉默来套取人,这些都是挖洞、跳墙之类的行径,都是不义的。
孟子多次讲,人人都有仁义的本性,把仁义发扬光大,便足以保有四海,是有一定道理的。本章也是这个意思。
“恻隐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故莫不有所不忍不为,此仁义之端也。然以气质之偏、物欲之蔽,则于他事或有不能者。但推所能,达之于所不能,则无非仁义矣。”
“能推所不忍,以达于所忍,则能满其无欲害人之心,而无不仁矣;能推其所不为,以达于所为,则能满其无穿踰之心,而无不义矣。”
“然其事隐微,人所易忽,故特举以见例。明必推无穿踰之心,以达于此而悉去之,然后为能充其无穿踰之心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不忍:不能忍受,此处指内心深处的道德底线。
- 达之于其所忍:将这种不能忍受的事物扩展到能接受的范围,体现了仁爱的行为。
- 所不为:不愿意做的事情。
- 达之于其所为:将不愿意做的原则应用到行动上,体现正义。
- 充无欲害人之心:充满没有伤害他人的意愿。
- 胜用:无穷尽地使用,这里指仁和义能够无限地实践。
- 无穿逾之心:没有超越界限或规则的想法。
- 尔汝之实:轻慢或侮辱性的称呼,指不尊重他人。
- 餂(tiǎn):引诱,此处指用言语引诱他人。
翻译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一些事情无法忍受,当他们将这些底线扩展到自己能容忍的范围内,那就是仁;每个人都有一些事情不愿意做,当他们将这些原则付诸行动,那就是义。如果人们能始终怀有不伤害他人的纯粹愿望,那么仁德就会无处不在;如果人们能保持不逾越规则的决心,那么正义就会永远可用。人们如果能避免接受轻蔑的待遇,那么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行正义。学者不应该为了说话而说话,这就像引诱别人;该说话的时候却沉默不语,这又像是用沉默引诱,这些都是超越界限的行为。”
赏析
这段话体现了孟子对于仁义的理解,强调了内在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主张每个人都应有基本的道德底线,并且要将这些原则融入日常行为中。同时,他还提醒人们在言语交流中要尊重他人,避免用言语或沉默来引诱或冒犯他人,这是维护社会和谐、遵循伦理的重要准则。孟子通过这些论述,倡导了一种以德服人的理想社会秩序。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万章上 · 第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二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三十三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