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四节
所属合集
译文
注释
赏析
注释
{彭更:人名。箪(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泰:过分。通功易事:交流成果,交换物资。梓匠轮舆:梓人、匠人、轮人、舆人,分别指制造木器、建筑、制造车轮、制造车厢的工匠。悌(tì):敬爱兄长。画墁(màn):在新粉刷的墙壁上乱画。}
翻译
{彭更问道:“跟在身后的车几十辆,跟随的人几百个,从这个诸侯国吃到那个诸侯国,这不太过分了吗?”孟子说:“如果不合道义,那就一竹筐饭也不从别人那里接受;如果合乎道义,那舜接受尧的天下,也不以为过分,你认为过分吗?”彭更说:“不是这样。士人不做事而白吃饭,是不行的。”孟子说:“你如果不交流成果、交换物资,用多余来弥补不足,那么农夫就会有多余的粮食,妇女就会有多余的布;如果你加以交流,那么木工、车工都能从你这里得到食物。在这里如果有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敬爱兄长,遵循先王的道义,等待后来的学者,却不能从你这里得到食物。你为什么看重木工、车工而轻视遵循仁义的人呢?”彭更说:“木工、车工,他们的志向就是为了谋饭吃;君子推行道义,他们的志向也是为了谋饭吃吗?”孟子说:“你为什么要根据他们的志向呢?他们对你有功劳,就可以给他们饭吃。而且你是根据志向给饭吃呢?还是根据功劳给饭吃呢?”彭更说:“根据志向。”孟子说:“在这里有个人,毁坏屋瓦、在新粉刷的墙壁上乱画,他的志向是为了谋饭吃,那你会给他饭吃吗?”彭更说:“不会。”孟子说:“这样看来,你不是根据志向,而是根据功劳给饭吃。”}
赏析
{这段对话围绕着应该以什么标准给予人报酬展开。孟子强调不能单纯以是否“为食”作为判断标准,而应看其是否有“功”,如遵循道义、对他人有贡献等。批判了只看表面现象或主观想法来判断事物的观点,倡导以实际的成效和贡献来衡量。这种观点具有深刻的道理和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客观看待事物,避免片面和主观臆断。}
孟子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二节 》 —— [ 周 ] 孟子
- 《 齐桓晋文之事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三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一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三十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十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