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三节
所属合集
译文
注释
赏析
注释
- 獯鬻(xūn yù):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翻译
齐宣王问道:“与邻国交往有什么原则吗?” 孟子回答说:“有。只有仁人能以大国的身份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葛国,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智者能以小国的身份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勾践侍奉吴国。以大国身份侍奉小国的,是乐从天道的人;以小国身份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道的人。乐从天道的人能安定天下,敬畏天道的人能保住自己的国家。《诗经》上说:‘敬畏上天的威严,于是才能保住这国家。’” 宣王说:“您的话真高明啊!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敢。” 孟子回答说:“大王请不要喜欢小勇。有人手按剑柄,怒目而视地说:‘他怎敢抵挡我呢!’这只是匹夫之勇,只能对付一个人。大王请把这种勇敢扩大开去!《诗经》上说:‘文王勃然大怒,于是整军备武,阻止敌人侵犯莒国,增强周国的福祉,以此来报答天下人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敢。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尚书》上说:‘上天降下了百姓,替他们选立了君主,替他们选立了老师,就是要他们协助上天来爱护百姓。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来负责,天下谁敢超越自己的本分(志向)?’只要有一个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认为这是自己的耻辱。这是周武王的勇敢。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能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百姓还唯恐大王不喜欢勇敢呢!”
赏析
这段对话中,孟子以历史上的仁君为例,阐述了与邻国交往的原则,以及不同君主应有的勇敢品质。他强调了仁者的“以大事小”和智者的“以小事大”,并指出这两种态度分别体现了乐从天道和敬畏天道,而乐从天道者能安定天下,敬畏天道者能保住国家。接着,针对齐宣王好勇的特点,孟子引导他分辨匹夫之勇与文王、武王之勇的区别,鼓励他以天下百姓的安危为念,发挥真正的勇敢,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定。这段对话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对君主品德的期望,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
孟子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二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