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三节

· 孟子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 “有知虑乎?”曰:“否。” “多闻识乎?”曰:“否。”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 “好善足乎?”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鲁国将要让乐正子执政。孟子说:“我听说这件事,高兴得睡不着觉。” 公孙丑说:“乐正子刚强吗?” 孟子回答说:“没有。” “那他有智慧和谋略吗?” 孟子回答说:“不。” “他见识很多吗?” 孟子回答说:“不。” “既然这样,那您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呀?” 孟子回答说:“他这个人喜欢采纳善言。” “喜欢吸纳善言就够了吗?” 孟子回答说:“喜欢吸纳善言,治理天下都能应付自如,何况是治理鲁国呢?一旦执政者喜欢吸纳善言,那么全天下的人都会不远千里地来把善言告诉他,一旦执政者不喜欢吸纳善言,人们就会学着他的样子说:‘嗯、嗯,我都已经知道了。’嗯嗯的声音脸色就能把人拒绝在千里之外。士人在千里以外止步,那么喜欢进谗言和当面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到来。同喜欢进谗言和当面阿谀奉承的人在一起相处,想要把国家治理好,办得到吗?”

注释

好善:好纳善言。 优于天下:治天下而能应付自如。 轻千里:以千里之远为易行;轻,易。 訑訑(yí):傲慢自满的样子。 距:同“拒”。

赏析

本章论为政者应广纳善言。 在孟子看来,治理好一个国家并不单靠执政者个人的能力、智慧和学识,而应当广泛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集思广益。这样,就会吸引天下的有识之士,治理国家,与君子为伍,就是治理天下也会治好。相反,如果自以为是,不纳善言,必与小人为伍,不仅天下不可治,连诸侯国都不可治。 “君子小人,迭为消长。直谅多闻之士远,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理势然也。此章言为政,不在于用一己之长,而贵于有以来天下之善。”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