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一节

· 孟子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拥有广大的土地,众多的人民,是君子所希望得到的,但他们的乐趣并不在此,居于天下的中央,安抚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为乐,但他们的本性不在于此。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主张通行于天下,也并不因此而增加;即使困窘隐居,也不会因此而减损,因为他的本分已确定。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已根植于内心,生发出来的神色是温润和顺的,流露在脸上,充盈在肩背,推及肢体,肢体的动作,不必言说,就能使人明了。”

注释

大行:指理想通行于天下。 睟(suì)然:温润的样子。 盎(àng):显现。施:推及,扩展。

赏析

本章论君子的本性在于仁义礼智。 孟子认为,拥有“广土众民”,虽然也是君子所希望的,但其乐趣并不在这里;居天下之中,而把先进文化推广到四海,实现仁德理想,君子虽然以此为乐,但其本性并不在这里。 那么,君子的本性是什么呢?是仁义礼智。这种本性,本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孟子称之为“四端”,即四种好的开端。君子一生,都志在把它们发扬光大,而常人没这么做,所以它们成了君子的本性。这种本性,君子得意时它们不会增加,失意时也不会减少。由于它们早已植根于君子的心中,他们一举一动,即使不说什么,人家也都知道,他们就是仁慈的君子。这样的体验,也许只有到晚年才会有。 所以,对于真正的君子来说,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仁义礼智根于心、清和润泽显于外才是本性所在。 “地辟民聚,泽可远施,故君子欲之,然未足以为乐也。” “此章言君子固欲其道之大行,然其所得于天者,则不以是而有所加损也。”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