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二节

· 孟子
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以追蠡。”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高子说:“大禹的音乐要胜过文王的音乐。” 孟子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高子回答说:“因为大禹传下来的乐钟,钟钮都快断了。” 孟子说:“这怎能足以说明问题呢?城门下面的车辙,难道只是两匹马的力量造成的吗?是因为天长日久车马经过造成的呀。”

注释

尚:通“上”,超过。 追(duī)蠡(lí):钟钮要断的样子。追,钟钮。蠡,欲断的样子。

赏析

本章记录了一个小故事。 孟子弟子高子看到大禹铸的铜钟和周文王铸的铜钟,他见大禹之钟的钟钮快断了,便以为那一定是大禹之钟声音更高,把钟钮震坏了。 孟子说,这怎么能足以证明呢?城门下的车迹那样深,难道只是几匹马的力量吗?意思是说,那是天长日久无数车马碾出来的。同理,大禹之钟,其钟钮快断了,那也是因为日子太久了,不断磨损的缘故。 “此章文义本不可晓,旧说相承如此,而丰氏差明白,故今存之,亦未知其是否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高子:人名,生平不详。
  • :超过。
  • 追蠡(zhuī lí):追,钟纽。纽处因经常悬挂而磨损,显得细瘦,叫“追蠡” 。这里高子以此说明禹时的钟经常被敲击,使用得多,借此推断禹的音乐超过文王的音乐。
  • :车轮在道路上碾出的痕迹。

翻译

高子说:“禹的音乐,超过文王的音乐。”孟子问:“凭什么这样说呢?” 高子回答说:“因为禹传下来的钟的钟纽都快磨断了(,说明人们经常使用这个钟演奏音乐)。”孟子说:“这哪能足以说明问题呢?城门下车轮的印迹很深,是两只马的力量造成的吗(,那是因为通过城门的车辆太多啦。钟纽磨损厉害可能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并不意味着它的音乐更受人推崇)?”

赏析

这段对话呈现了观点探讨的情景。高子以禹的钟钟纽磨损严重这一现象为依据,得出禹的音乐优于文王音乐的结论,其思考方式较为直观简单。孟子则通过巧妙类比,指出城门下很深的车轮痕迹不是两匹马能造成的,而是众多车辆经过的结果,以此说明不能单纯依据钟纽磨损就认定禹的音乐更好。在短短几句对话中,展现出孟子思维的敏锐和表达的机智。他以常见现象类比来反驳高子片面的观点,启发人们思考问题不能仅看表面,要深入分析各种因素,探寻事物的本质,不可贸然下结论。这段文字不仅体现了孟子善辩的智慧,也蕴含了朴素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后人思考问题、探究真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