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十三节

· 孟子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伯夷避开纣王,住在北海岸边,听说文王兴起,便说:‘为什么不归附他!我听说西伯是善于奉养老人的人。’姜太公避开纣王住在东海岸边,听说文王兴起,便说:‘为什么不归附他!我听说西伯是善于奉养老人的人。’这两位老人,是天下德高望重的老人,都去归附文王,这好比天下做父亲的人都归附西伯。天下人的父亲都归附西伯了,他们的儿子还会去哪儿呢?当今的诸侯如果有能实行文王的政治的,不超过七年,就一定能统治天下。”

注释

辟:同“避”,躲避。 作:兴起。兴:起来。 盍:何不。来,语气助词。 西伯:即周文王。 太公:即姜太公吕尚。 大老:最有声望的老人。

赏析

本章论行仁政之法:像周文王那样,通过善待伯夷、太公这样的“巨室”“大老”,利用他们的影响力,使天下归心。 孟子认为,诸侯如有实行文王仁政的,七年之内,必能掌握天下的政权。孟子对几个诸侯都讲过如行仁政,短则五年,长则七年,必王天下这样的话,其依据便是商汤和周文王的例子。他劝诸侯行仁政是对的,但照搬汤文模式,以为也可在五年、七年之内王天下,这样的想法却是很幼稚的。 “文王发政,必先鳏寡孤独,庶人之老,皆无冻馁,故伯夷、太公来就其养,非求仕也。” “萧何所谓养民致贤以图天下者,暗与此合,但其意则有公私之辨,学者又不可以不察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通“避”,逃避。
  • (zhòu):商朝末代君主,暴君。
  • 北海之滨:北海边。
  • 文王:周文王姬昌。
  • :兴奋。
  • (hé):何不。
  • 西伯:即周文王。
  • 太公:姜太公姜子牙。
  • 东海之滨:东海边。
  • 大老:德高望重的老人。

翻译

孟子说:“伯夷躲避纣王,居住在北海边上,听说文王兴起,兴奋地说:‘何不到那里去啊!我听说西伯善于奉养老人。’太公躲避纣王,居住在东海边,听说文王兴起,兴奋地说:‘何不到那里去啊!我听说西伯善于奉养老人。’这两位老人,是天下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归附文王,这就是天下的父亲都归附文王啊。天下的父亲归附了,他们的儿子还能到哪里去呢?诸侯中如果有实行文王那样的政事的,七年之内,必定能统治天下。”

赏析

这一节主要强调了文王的德政对人心的吸引。伯夷与太公这样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因其听闻文王善于养老而前去归附。他们的归附意义重大,象征着人心的所向。孟子借此说明,统治者若能推行像文王那样的仁政,就能得到广泛的支持,进而能够在短期内取得天下。这体现了孟子对于仁政理念的推崇和对良好政治环境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道德力量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力。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