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

·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拼音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注释

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惧:害怕。 安居:安静。 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是:这,这个。 焉:怎么,哪里。 子:你。 未学:没有学。 之:“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丈夫之冠: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古人二十岁既为加冠。 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命:教导、训诲。 母命之:母亲给予训导。 嫁:出嫁。 往:去,到。 戒:告诫。 女(rǔ):同“汝”,你。 必敬必戒;必:一定。敬:恭敬。戒:留神,当心,谨慎。 违:违背。 乱:扰乱。 夫子:旧时称自己的丈夫。 以:把。 顺:顺从。 为:作为。 正:正理,及基本原则。 道:方法。 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居住。第二个“居”居所,住宅。 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立:站,站立。 正:正大。 大道:光明的大道。 得:实现。 志:志向。 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 淫: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屈:屈服。使动用法。

赏析

《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我们首先来看文章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为此,他用反问句向孟子询问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言外之意就是说,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景春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他们威风八面,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 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首先,孟子针锋相对地用了一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对景春的观点给予直接的否定。 其次,孟子进行了分析,回答了“公孙衍、张仪之流”为什么不能称为大丈夫。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应该是“和而不同”。只有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惑乱,迷惑。使动用法,使……迷惑。
  • 安居:安静地生活。
  • :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 :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
  • :教导、训诲。
  • :同“汝”,你。
  • 夫子:旧时称自己的丈夫。
  • :顺从。
  • :准则,标准。

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景春与孟子对“大丈夫”不同定义的讨论,阐述了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景春认为能让诸侯畏惧、让天下太平的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而孟子则指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有坚定的道德准则和高尚的品格,住在“仁”中,站在“礼”上,行在“义”上,面对富贵、贫贱、威武等境遇都能坚守本心,不为所动。这种观点强调了内在品德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积极的价值引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和独立的人格,在面对各种外界诱惑和压力时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和原则。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