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曏吾远游冀、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拼音
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翼,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到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注释
昔:以前从前。
里:乡(古代居民行政组织的一种,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
妻子:妻子和孩子。
叟:老头。
(唯叟一人)而已:罢了。
携:携带。
第:房屋、宅子、家。
酌:饮(酒)。
向:以前。
吾:我。
远游:到远处游玩。
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是:这 然:但是。
意:意愿。
同行:一同出行。
余:我。
亦:也。
未:没有。
然:然而。
恐:担心。
胜:能承受,承担。
差矣,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装句。
曩:以往过去。
年:年龄。
且:将近。
辈:等,类,表示人或物的多数同属一类。
方:才。
逾:超过。
甚善:太好了。
翌日:第二天。
偕:一起,一同。
越:经过。
绝:横渡。
相:互相,此指代“我”。
自:从。
至:到,达。
薄暮:傍晚,日将落时。
阴:古代山北水南叫“阴”。
尝:曾经。
去:离开。
何老之有:即为“有何老”;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是:这。
序
二翁登泰山讲述的是两个年近六十的老翁不以年老而互勉登泰山的故事。表现了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叟(sǒu):老头。
- 曏(xiàng):以前,往昔。
- 差(chā):错误。
- 曩(nǎng):以往,从前,过去的。
翻译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村里。甲老翁的妻子和子女离开家乡,只有他自己一人罢了。一天,他带着酒去乙老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非常快乐!乙老翁说:“从前我远游到冀、雍地区,然而不曾登过泰山,你有意和我一起去吗?”甲老翁说:“这座山我也没有登过,可是我已经老了,担心力气不够。”乙老翁说:“你这话错了!从前愚公将近九十岁还移山,现在我们才刚刚超过六十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非常好!”第二天,两个老翁一起前往,越过钱塘,渡过长江,来到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凌晨就上山。乙翁想要扶甲翁,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需要搀扶。”从日出到傍晚,已经走到半山腰了。
赏析
这则小故事富有励志色彩。通过两位老翁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了一种积极乐观、不服老的精神。他们尽管年事已高,却有着勇于挑战和探索的勇气,不因为年龄而自我设限,执意要去攀登泰山。故事中乙翁以愚公为例激励甲翁,甲翁也被其打动,体现了人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克服困难去实现目标。其寓意深刻,提醒人们莫要被年龄束缚,只要有信念,依然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也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无名氏的其他作品
- 《 山海经 · 山经 · 中山经 》 —— [ 秦 ] 无名氏
- 《 三秦民谣 》 —— [ 秦 ] 无名氏
- 《 山海经 · 山经 · 东山经 》 —— [ 秦 ] 无名氏
- 《 山海经 · 山经 · 南山经 》 —— [ 秦 ] 无名氏
- 《 礼记 · 檀弓 · 晋献文子成室 》 —— [ 秦 ] 无名氏
- 《 山海经 · 海经 · 海外东经 》 —— [ 秦 ] 无名氏
- 《 山海经 · 海经 · 海内南经 》 —— [ 秦 ] 无名氏
- 《 惠子相梁 》 —— [ 秦 ] 无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