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六节

· 孟子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舜居住在深山的时候,和树木,石头共处,和鹿、猪打交道,他和深山里的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很少。等到他听到一句善良的言语,见到一次善良的行为,便受到触动,像打开缺口的江河,气势充沛,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赏析

本章仍论性善,认为人禽之别在于人性善。 舜帝是原始时代末期的人,其生存状况虽无法与后世相比,但也不至于像野人一样生活。孟子的描述,只不过是为说明“仁”是人的天赋,以及“仁”的伟力罢了。 “盖圣人之心,至虚至明,浑然之中,万理毕具。一有感触,则其应甚速,而无所不通,非孟子造道之深,不能形容至此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鹿豕(shǐ)**:鹿和猪。泛指山野禽兽。
  • **几希:无几,相差甚微;希,同“稀” ,少。
  • **沛然:盛大的样子,指水流湍急、汹涌。
  • **:阻挡,抵挡。

翻译

孟子说:“舜居住在深山里的时候,与树木、石头作伴,与麋鹿、野猪相处,他和深山中的粗俗之人不同的地方很少。等到他听到一句善言,见到一件善行,(就立刻照着去做,这种力量)像江河决了口,澎湃汹涌得没有人能阻挡。”

赏析

这段话通过对比舜在深山时与后来听到善言、见到善行后的不同状态,突出强调了舜内心对善的敏锐感知和追求。在深山处境简陋时,舜看似与普通野人差异不大,但其实他内心的善根早已埋下,这体现了善的潜藏。而当接触到外界的善言善行时,舜迸发出来的反应如江河决堤,不可阻挡,说明了善一旦被激发,其力量是巨大的。这旨在启迪人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追求善的本能,但需要外部有益信息的唤醒和催化,一旦将善激发并践行,就会产生强大的动力和积极影响,鼓励人们重视自身对善的接纳与发扬 。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