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七节

· 孟子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有德行的人影响、教育没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影响、教育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喜欢有贤能的父兄。如果有德行的人嫌弃没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不理会没有才能的人,那么贤和不肖的距离,就近得没有办法用分寸来衡量了。”

注释

中:中道,中庸,代指有德行的人。养:影响,教育。不中:过或不及。 其间不能以寸:指差距极小。

赏析

本章论君子有教养之责。 孟子认为,品德高尚为人正派的君子有义务教育那些品德不好的人,富有才能的人有义务教育那些没有才能的人。这样,贤者为师,团结大家一道进步;能者为师,帮助大家共同提高。否则,有德行的人嫌弃没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不理会没有才能的人,则“中”也“不中”,“才”也“不才”,所谓贤、所谓不肖,也就没什么差别了。 “无过不及之谓中,足以有为之谓才。养,谓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贤,谓中而才者也。乐有贤父兄者,乐其终能成己也。为父兄者,若以子弟之不贤,遂遽绝之而不能教,则吾亦过中而不才矣。其相去之闲,能几何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指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
  • 不中:这里指不能践行中庸之道的人。
  • :有才能的人。
  • 不才:没有才能的人。

翻译

孟子说:“有道德的人能教育熏陶没有道德的人,有才能的人能教育培养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们乐意有贤能的父亲和兄长。如果有道德的人抛弃没有道德的人,有才能的人抛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贤能的人与不贤能的人之间的距离,近得不能用寸来度量。”

赏析

这段话强调了品德高尚和有才能的人对于他人成长的重要性。道德楷模和有才华者应该以其影响力去引导和培养那些在道德或才能方面有所欠缺的人,而非弃之不顾。这种相互扶持、教育的理念有助于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体现了一种责任和关怀。同时也指出如果不能这样做,贤与不贤之间的差距就会极小,暗示了社会可能会因此陷入不良的发展倾向。这里体现了孟子对于道德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深刻思考与倡导。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