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八节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孟子说:“不仁的人可以同他谈论仁道吗?别人有危险,他安然不动,别人遭了灾,他却趁火打劫,高兴于别人所遭受的惨祸。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同他谈论仁道,那还会有亡国败家的事吗?有个小孩子唱道:‘沧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呀,可以洗我的双脚。’孔子说:‘弟子们听着!清呢,就洗帽缨;浊呢,就洗双脚。这都取决于水本身啊。’人一定先是有自取侮辱的原因,然后别人才侮辱他;家一定先是有自毁的原因,然后别人才毁掉它;国一定先是有自己招来攻伐的原因,然后别人才攻伐它。《太甲》说:‘天降的灾难还可以躲避,自找的灾难那可活不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
菑(zāi):同“灾”。
沧浪:河名,即汉水。缨:系在颈下的帽带。
沧浪四句:上古流传的民谣。
太甲:《尚书》篇名。
赏析
本章从反面讲,不能以不仁者为师。
不仁者见人危险而安然不动,见人遭灾而从中取利,他们就喜欢那些招致亡国的暴虐之物。如果可以与不仁者谈论仁道,那么怎么会有亡国败家之事?
一个人究竟与什么样的人交往,都是由他自己来决定的。如果以不仁者为师,就是“自侮”“自毁”“自作孽”,那就完了。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祸福之来,皆由自取。所以君子应以仁者为师,自强不息。
“所以亡者,谓荒淫暴虐,所以致亡之道也。不仁之人,私欲固蔽,失其本心,故其颠倒错乱至于如此,所以不可告以忠言,而卒至于败亡也。”
“此章言心存则有以审夫得失之几,不存则无以辨于存亡之着。祸福之来,皆其自取。”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菑(zāi):同“灾”,灾难。
- 濯(zhuó):洗。
- 缨:系在脖子上的帽带。
翻译
孟子说:“不仁的人难道可以同他商议吗?他们对别人的危险心安理得,从别人的灾难中谋取利益,以别人的灭亡为乐事。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同他商议,那怎么会有亡国败家的事呢?有个小孩子唱道:‘沧浪的水清澈呀,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浑浊呀,可以洗我的脚。’孔子说:‘弟子们听着!水清澈就洗帽缨,水浑浊就洗脚,这都是由自己决定的。’一个人一定是先自己侮辱自己,然后别人才会侮辱他;一个家一定是先自己毁坏自己,然后别人才会毁坏它;一个国家一定是先自己讨伐自己,然后别人才会讨伐它。《太甲》说:‘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造成的灾祸,就无法逃脱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赏析
这段文字强调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国家,自身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其命运的关键因素。不仁者的行为是错误和危险的,他们对他人的不幸无动于衷甚至从中获利,这种行为必然导致不良后果。文中通过引用孺子歌和孔子的话,以及《太甲》中的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命运往往是由自己的行为所决定的。如果自己不尊重自己,不珍惜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那么就会招来别人的侮辱和轻视;如果一个家庭内部不和睦,不注重自身的建设和管理,那么就会给别人以可乘之机,导致家庭的破裂;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内部腐败、混乱,不加强自身的实力和治理,那么就会引发外部的侵略和攻击,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段文字具有深刻的哲理和警示意义,提醒人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发展,以避免不幸的发生。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寡人之于国也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