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万章问道:“有人这样说,‘伊尹通过自己当厨师来向汤求职’,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伊尹在有莘国的郊野耕田,而喜爱尧舜的道理。(如果)不合乎义的,不合乎道的,即使拿天下当俸禄给他,他连头都不回一下;即使有四千匹马系在那里,他也不会看。不合乎义的,不合乎道的,一根草也不送给人,一根草也不取于别人。汤打发人用币帛聘任他,他自得地说:‘我拿汤的聘礼币帛干什么?这难道比得上我独处田野之中,由此来喜爱尧舜的道理吗?’汤多次打发人去聘任他,后来他翻然改变了态度,说:‘我与其独处田野之中,由此来喜爱尧舜的道理,我何不如使这个君主成为尧舜一样的君主呢?我何不如使这些老百姓成为尧舜时候的老百姓呢?我何不如自己亲眼看见呢?上天生育老百姓,就是要使先知者唤醒后知者,使先觉者唤醒后觉者。我,是天下百姓中的先觉者;我将用这道理来使这些百姓觉悟。如果不是我来使他们觉悟,那还有谁呢?’他想到天下的百姓、男男女女有不能获得尧舜恩泽的人,就像是自己把他们推到水沟里去一样。他就是这样自己承担天下的重担,所以找到汤,用讨伐夏桀、救助百姓的道理游说他。我没听说过自己不正而能使别人端正的,何况是屈辱自己来端正天下呢?圣人的行为是不一样的,有的疏远君主,有的接近君主;有的离开,有的不离开;归根结底都要使自己干干净净。我听说他用尧舜的道理来向汤求职,没听说通过自己当厨师来求职。《伊训》说:‘天的诛伐是从桀的牧宫里开始的,我从商都亳邑开始。’”
赏析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割”是切肉。“烹”是烹饪。“要”是求的意思。万章问,老师,我听说伊尹是通过切肉烹饪得到了商汤的重用,有这回事吗?关于伊尹的经历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伊尹知道商汤是一个有为的贤君,想去投奔而苦于没有门路,于是去做了有莘的家臣。商汤的夫人就来自有莘国,于是找到一个做饭的机会,背着饭锅砧板来拜见商汤,借着谈论烹调滋味的机会向商汤讲治国的道理。商汤见一个厨子竟然懂这么多,于是刮目相看,让伊尹做了丞相,辅佐自己剿灭夏朝,建立商朝,伊尹由此扬名天下。万章举出伊尹之事,显然是有用心的。他是想问,老师,我们可不可以也“枉尺而直寻”,违背一点原则,但最后像伊尹一样,帮助商汤建立起伟大的功业来呢?万章想说的实际是这个意思。
孟子说,“否,不然”。不对,不是这样的。把万章的说法断然否定了。其实关于伊尹的事情,《墨子》《庄子》《吕氏春秋》以及《史记·殷本记》等都有记载,说法不完全一致,反映当时人们的不同理解。“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伊尹耕于有莘国的郊野,喜欢尧舜之道。“有”是个词头,没有实际意思,莘是古代一个国家。前面说了,商汤娶了莘国女子做妻子,有莘是商汤妻子的国家。“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如果不符合义,不符合道,即使把天下作为俸禄送给他,他都不会理睬。“系马千驷,弗视也”,古代四马为一驷,千驷就是四千匹马。你给他四千匹马,他都不会看一眼。因为什么呢?不符合义,不符合道。“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介”同芥,一介就是一点点。只要不符合义,不符合道,伊尹不会随便送别人一点点东西,也不会随便拿别人一点点东西。伊尹的送和拿都是根据义和道,不符合义和道的事,伊尹是不会做的。伊尹既然如此义薄云霄,品质崇高,怎么可能会“以割烹要汤”呢?所以万章的说法是不对的。
“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孟子认为,并不是伊尹委屈自己,跑去给商汤做了一个要饭的,由此获得了主人的关注和欣赏。而是商汤听说伊尹很有才华,派人拿着玉璧去聘请他,这时候伊尹还不干呢。伊尹不以为然地说,“嚣嚣”是无欲自得貌。我要商汤的聘礼有什么用呢?我还不如待在田野,喜欢我的尧舜之道呢,还不如在这里独善其身呢。
“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商汤几次派人去礼聘,伊尹幡然悔悟。什么是儒家?儒家就是不仅要做到独善其身,更重要还要兼济天下。独善其身,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保住我们的道德底线。但是一旦当条件具备,机会出现的时候,儒者一定是要积极入世,改变社会的。所以当商汤几次派人来聘请伊尹时,他思想转变了。说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我与其一个人待在田野之中,独善其身,享受尧舜之道,何不让这位君主也变成像尧舜那样的君主,让这些民众变成像尧舜那个时代的民众?“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我何不在有生之年就亲眼看到这些愿望得到实现呢?一个人理解尧舜之道,享受尧舜之道,这是独善其身;感化影响国君、民众,使他们都理解尧舜之道,喜悦尧舜之道,这是兼济天下。所以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老天生下来这些民众,其中一定有先知者,也有后知者;有先觉者,也有后觉者。先知、先觉者应该去感化、影响那些后知后觉者,不能仅仅做到独善其身就满足了,而应进一步去兼济天下。“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我就是老天生民中的先觉者,因为我理解了尧舜之道了,享受到尧舜之道。但是我还要把我的理解、感受,我体会到的乐处,告诉给民众,传播给民众,让他们也能体会、理解尧舜之道。我不去开导他们,还会有谁去呢?用孔子的话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不仅是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这是儒家的精神。
这里注意一点,孟子说的“斯道”应该就是尧舜之道,“以斯道觉斯民也”,就是用尧舜之道来唤醒民众,引导民众。可是,尧舜之道又具体何指呢?如果根据竹简《唐虞之道》,尧舜之道应是指“禅而不传”,指实行禅让。但孟子的理解显然与此不同,孟子所谓的尧舜之道应该就是仁义之道,其实是孟子之道,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而在孟子那里,仁义之道包括了性善、仁政、民贵君轻等。“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5.1),所以孟子说的尧舜之道,显然是包括性善。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8.19)人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只有那么一点点,就是人有善性、善端,但一般老百姓不懂得这一点,轻易就丢弃了,而君子却懂得扩充、培养。所以先知、先觉的君子应该去教导民众,我们每个人都有生而所具的善端,这是人之为人之所在,应扩充培养。只要扩充培养,就可以成为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还有民贵君轻,一般老百姓不懂得这一点,应该去启发、告知他们。对于国君,则应启发其行仁政、王道,“非予觉之而谁也?”如果我不去启发、开导他们,那么又会有谁呢?
以上是孟子引伊尹的话,下面孟子自己说:“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内”读为纳。我想到天下的民众,如果有一男一女没有得到尧舜之道的恩泽,就像是我把他们推到了沟中一样。“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伊尹就这样承担起天下的重任,于是去接近商汤,告诉他应该讨伐夏桀,拯救民众。所以不是如人们所传说的,是伊尹煞费苦心跑去给商汤当厨子,而是商汤主动礼聘伊尹为自己的相。伊尹虽然最后选择了出仕,做了商汤的臣下,但他的目的还是为天下人着想,是为了拯救生民于水火。况且,“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不端正自己,却能匡正别人的。如果伊尹跑去做厨师,“以割烹要汤”,靠做饭获得主人的赏识,已经是在羞辱自己。以羞辱自己的方式出仕,即使获得高位,又怎么能给天下人树立榜样?怎么能去匡正天下呢?
在这方面,古代的圣人实际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古代的圣人处事的方式虽然有所不同,有的与国君疏远,有的与国君亲近,有的辞官而去,有的人忍辱负重。但是归根结底,都是要洁身自好,这是底线。如果连这一点都突破的话,那就完全不可取了。“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矣割烹也。”所以我只听说伊尹是通过尧舜之道打动了汤,得到汤的重用,而不是委曲求全,去给汤做厨师,因为饭做得好,而得到重用。
最后,孟子引《尚书·伊训》结束本章:“《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伊训》是《尚书》中的一篇,据说商汤去世后,太甲即位,伊尹做《伊训》、《肆命》、《徂后》,教导、训诫太甲。我们今天看到的《伊训》是伪古文《尚书》,出于后人的假托,可能已不是原貌了。《尚书》比较难理解,需要做些解释、说明。“天诛”,上天的诛伐。“造”是始的意思。“攻”是行。“牧宫”,桀的宫室名,这里指夏桀。“朕”,伊尹自称。“载”始的意思。“亳”,商汤的国都。翻译过来就是:上天的讨伐是夏桀自己引起的,我不过是从亳都开始谋划罢了。意思是自作孽,不可活。夏桀违背天命,遭到讨伐,我不过是替天行道而已。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有莘(shēn):古代国名。
- 介:同“芥”,小草,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 币: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
- 嚣嚣(xiāo xiāo):闲暇自得的样子。
- 幡(fān)然:迅速而彻底地改变。
翻译
万章问道:“有人说‘伊尹通过当厨师来求得商汤的任用’,有这回事吗?”孟子说:“不,不是这样。伊尹在有莘国的郊野耕作,却喜爱尧、舜之道。不合乎义的,不合乎道的,即使把天下当作俸禄给他,他也不回头看一眼;即使有四千匹马系在那里,他也不看一眼。不合乎义的,不合乎道的,一点东西也不给别人,一点东西也不从别人那里取。商汤派人用礼物去聘请他,他无动于衷地说:‘我要商汤的聘礼干什么呢?我哪如呆在田野之中,由此来喜爱尧、舜之道呢?’商汤多次派人去聘请他,后来他突然改变主意说:‘我与其呆在田野之中,由此来喜爱尧、舜之道,我哪如让这位君主成为尧、舜一样的君主呢?我哪如让这些百姓成为尧、舜时候的百姓呢?我哪如自己亲自看到呢?上天生育这些百姓,就是要让先知者唤醒后知者,让先觉者唤醒后觉者。我,是上天所生百姓中的先觉者;我将用尧、舜之道来使这些百姓觉悟。不是我使他们觉悟,又有谁呢?’一想到天下的百姓,哪怕有一个男子或一个妇女没有受到尧、舜之道的恩泽,就好像自己把他们推到了山沟里头。他就是这样自己承担起天下的重担,所以就到商汤那里,说服他去讨伐夏朝来拯救百姓。我没有听说过自身不正却能匡正别人的,更何况自身耻辱却能匡正天下的呢?圣人的行为各不相同,有的疏远君主,有的亲近君主,有的离开,有的不离开,但归根结底都要使自己保持洁净。我只听说他是用尧、舜之道去求得商汤任用的,没听说过他是用当厨师来求得的。林氏说:‘用尧、舜之道去求得商汤,其实并不是真的去求,因为道在这里,所以商汤的聘请自然就来了。就像子贡说老师的求,和别人的求不一样。’我认为这话也如同前面那章所说的父亲不能把君位交给儿子的意思一样。《伊训》中说:‘上天的讨伐是从牧宫开始的,我是从亳都开始行动的。’”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伊尹的事迹和其对尧舜之道的追求与践行。强调伊尹并非通过烹饪之技谋求任用,而是因其坚守道义、心怀尧舜之道,最终选择辅佐商汤来推行正道、拯救百姓。展现了伊尹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和担当精神。同时也通过与其他观点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伊尹行为的正义性和独特性。此段体现了孟子对于贤能之士行为和品德的重视,以及对尧舜之道这一理想政治理念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