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五节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
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
“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孟季子问公都子说:“为什么说义是内在的东西呢?”
公都子回答说:“恭敬发自我的内心,所以说是内在的东西。”
孟季子问:“同乡人比你的大哥年长一岁,那你该恭敬谁呢?”
公都子说:“恭敬哥哥。”
“假如在一起喝酒,该先给谁斟酒?”
公都子说:“先给那个年长的乡人斟酒。”
“所敬重的是哥哥,却要向那个年长的乡人敬酒,说明义果然是外在的,而不是内在的。”
公都子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于是将这件事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你问他,该恭敬叔父还是恭敬弟弟?他会说:‘恭敬叔父。’问他:‘弟弟如果做了受祭的代理人,那么该恭敬谁呢?’他会说:‘恭敬弟弟。’你再问:‘那你为什么说要恭敬叔父呢?’他会说:‘这是由于弟弟处在受恭敬位置的缘故。’你就说:‘那也是由于本乡长者处在先敬酒位置的缘故,平日恭敬的对象是哥哥,临时的恭敬对象是同乡。’”
季子听了这话,说:“恭敬叔父是敬,恭敬弟弟也是敬,可见义是外在的,不是发自内心的。”
公都子说:“冬天喝热水,夏天喝凉水,那么饮食也取决于外物,并非是内在的需要吗?”
注释
孟季子:人名,其人不详。
酌(zhuó):斟酒。
尸(shī):神主或神像。古代祭祀时,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灵的人,以臣下或死者晚辈的人充当,后世逐渐用牌位、画像代替。
庸:常。斯须:暂时,片刻。
汤:开水。
赏析
本章承前几章,继续讨论“义”。
孟子弟子公都子认为,“义”是内在的东西。但孟季子通过举例说明,你尊敬的是兄长,却向本乡长者敬礼。可见“义”毕竟是外在的东西,不是由内心发出的。公都子无法反驳,只得请教孟子。孟子通过举例说明,平常的恭敬在于兄长,暂时的恭敬在于本乡长者,以此证明“义”是内在的东西。
孟子师徒认为“义”是内在的东西,孟季子认为“义”是外在的东西。“义”者“宜”也,就是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开始应是外在的东西,但影响人的价值判断、行为规范后,也具有内在需求的特点,两派恐怕都有片面之嫌。
“尸,祭祀所主以象神,虽子弟为之,然敬之当如祖考也。在位,弟在尸位,乡人在宾客之位也。庸,常也。斯须,暂时也。言因时制宜,皆由中出也。”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十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三十七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三十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六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十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六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