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赏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贤贤:尊重并学习德行优秀的人。
- 易色:改变对人外貌的过分追求,强调内在品质的重要性。
- 事父母:侍奉父母,尽力尽孝。
- 致其身:全身心投入,指忠诚无私地为君主服务。
- 与朋友交:与朋友交往。
- 言而有信:说话守信用。
翻译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敬品德高尚的人,而不是只看外表;侍奉父母时能竭尽全力;对待国君,能够全心全意奉献自己;与朋友交往,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即使说他没有正式学习过,但我一定会认为他已经具备了学问。”
赏析
这段话体现了儒家伦理中的重要价值观,即重视道德修养和个人品性的发展,而非单纯的知识学习。子夏强调的是通过实践和行为来体现一个人的学问,尤其是孝顺、忠诚和诚实这些基本的道德品质。这不仅是个人修养的标准,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础。通过这样的准则,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我,成为一个真正的“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