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学而篇 · 第七章

· 孔子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拼音

所属合集

#论语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赏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贤贤:尊重并学习德行优秀的人。
  • 易色:改变对人外貌的过分追求,强调内在品质的重要性。
  • 事父母:侍奉父母,尽力尽孝。
  • 致其身:全身心投入,指忠诚无私地为君主服务。
  • 与朋友交:与朋友交往。
  • 言而有信:说话守信用。

翻译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敬品德高尚的人,而不是只看外表;侍奉父母时能竭尽全力;对待国君,能够全心全意奉献自己;与朋友交往,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即使说他没有正式学习过,但我一定会认为他已经具备了学问。”

赏析

这段话体现了儒家伦理中的重要价值观,即重视道德修养和个人品性的发展,而非单纯的知识学习。子夏强调的是通过实践和行为来体现一个人的学问,尤其是孝顺、忠诚和诚实这些基本的道德品质。这不仅是个人修养的标准,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础。通过这样的准则,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我,成为一个真正的“贤者”。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