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另一译法】
孔子被匡地的民众所拘禁。他说:“周文王既然已经不在了,一切礼乐制度、人群大道不都在我这里吗?天意若要毁灭这些,那我也就不会掌握这些。天意若未要毁灭这些,那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呀?”
注释
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赏析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畏于匡:畏(wèi),受到威胁;匡,春秋时卫国的地名。孔子途经匡地,因长得像阳虎(曾侵略过匡地)而被匡人围困。
- 文王既没:文王,周文王。既没,已经去世。
- 文不在兹乎:文,这里指礼乐制度、文化典籍等。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 后死者:孔子自指。
- 与于斯文:与(yù),参与、掌握。斯文,这种文化。
- 匡人其如予何:匡人,匡地的人。如予何,能把我怎么样。
翻译
孔子在匡地受到围困,他说:“周文王已经去世了,周代的礼乐文化不就都在我这里吗?如果上天真的要让这种文化丧失,那我这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如果上天不想让这种文化灭亡,那匡地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赏析
这段话生动地体现了孔子对自身肩负传承文化使命的坚定信念。在面临被匡人围困的危险处境时,孔子没有丝毫慌乱和畏惧。他坚信自己所承载的文化的价值与力量。这种信念并非盲目自负,而是源于对上天意志的一种深刻认知。他认为文化传承乃上天赋予的使命,只要上天有意保留这种文化,外界的阻碍(如匡人的围困)都无法对他构成真正的威胁。这不仅展现了孔子内心的强大与笃定,也让我们看到他将个人命运与文化传承紧密相连,突显了他作为文化守护者的高风亮节和神圣使命感,后世也常从中汲取不惧困难、坚守理想的精神力量 。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 336篇诗文
孔子的其他作品
- 《 论语 · 里仁篇 · 第二十五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雍也篇 · 第二十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先进篇 · 第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学而篇 · 第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先进篇 · 第二十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里仁篇 · 第一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雍也篇 · 第二十四章 》 —— [ 周 ] 孔子
- 《 孝经 五刑 》 —— [ 周 ] 孔子
相关推荐
- 《 论语 · 里仁篇 · 第二十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八佾篇 · 第三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先进篇 · 第二十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述而篇 · 第三十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雍也篇 · 第十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子罕篇 · 第二十一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为政篇 · 第十八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里仁篇 · 第二十六章 》 —— [ 周 ]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