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岁大饥莆中民风八首

· 朱浙
冻雨酸寒不作甘,晚晴更自落毵毵。 采山此际知多少,僵杀黄芦叶底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甲辰岁:指明朝甲辰年,具体年份不详。
  • 大饥:大饥荒。
  • 莆中:指莆田地区,今福建省莆田市。
  • 民风:民间的风俗习惯。
  • 酸寒:形容雨水的寒冷和刺骨。
  • 不作甘:不带来甘霖,即雨水不足或不适时。
  • 晚晴:傍晚时分的晴朗天气。
  • 毵毵(sān sān):形容细雨纷纷的样子。
  • 采山:指山中采集食物或药材。
  • 僵杀:冻死。
  • 黄芦:一种植物,此处指黄芦叶。
  • 叶底庵:叶下的隐蔽处。

翻译

寒冷的雨水刺骨而不带来甘霖,傍晚时分虽然晴朗,但细雨依旧纷纷落下。 这个时节,山中采集食物的人知道有多少,黄芦叶下的隐蔽处,冻死了许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甲辰年莆田地区大饥荒时期的景象。诗中通过“冻雨酸寒”和“晚晴更自落毵毵”的描绘,传达了当时天气的恶劣和民生的艰难。后两句“采山此际知多少,僵杀黄芦叶底庵”则进一步以山中采集食物的艰难和黄芦叶下冻死的景象,深刻反映了饥荒给当地人民带来的苦难。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凄凉,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朱浙

明福建莆田人,字必东,号损岩。嘉靖二年进士,授御史。帝亟欲尊生母,而群臣必欲帝母昭圣皇太后,浙亦上疏力争。帝怒,立捕至内廷,除名为民。有《天马山房遗稿》。 ► 2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