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望

· 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 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白帝:指白帝城,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古时为巴蜀要冲。
  • 更声:指夜晚打更的声音。
  • 阳台:指巫山的阳台,传说中巫山神女出现的地方。
  • 曙色:黎明的天色。
  • 叠岭:重叠的山岭。
  • 宿霾:夜晚的雾霾。
  • 地坼:地裂,形容地面裂开的样子。
  • 江帆:江上的帆船。
  • 荆扉:用荆条编制的门,指简陋的居所。
  • 麋鹿:一种大型鹿类动物。

翻译

白帝城的更声已经停息,阳台上分隔着黎明的曙光。 高耸的山峰上,寒冷的阳光初照,重叠的山岭间,夜晚的雾霾还未散去。 地面裂开,江上的帆船隐约可见,天空清澈,能听到树叶的声音。 简陋的门前对着麋鹿,应该与你们为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的景色,通过“白帝更声尽”和“阳台曙色分”传达了时间的转换,由夜晚过渡到黎明。诗中“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以对比手法,展现了山岭的雄伟与雾霾的朦胧。后两句“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则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传达了清晨的宁静与生机。结尾“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杜甫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

杜甫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