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云际寺准上人房

· 李端
高僧居处似天台,锡杖铜瓶对绿苔。 竹巷雨晴春鸟啭,山房日午老人来。 园中鹿过椒枝动,潭底龙游水沫开。 独夜焚香礼遗像,空林月出始应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锡杖(xī zhàng):佛教的一种法器,僧人出行时所持,杖头有锡环,振动时会发出声响。
  • 铜瓶:僧人用来盛水或插花的器具。
  • 绿苔:生长在阴湿地方的绿色苔藓。
  • (zhuàn):鸟儿婉转地鸣叫。
  • 山房:山中的居所,这里指高僧的住处。
  • 日午:正午时分。
  • 椒枝:花椒树的枝条。
  • 潭底:深潭的水底。
  • 龙游:传说中龙在水中的游动。
  • 水沫:水面上的泡沫。
  • 独夜:孤独的夜晚。
  • 焚香:点燃香料,常用于宗教仪式或表示尊敬。
  • 遗像:已故高僧的画像或雕像。
  • 空林:无人居住的树林。
  • 月出:月亮升起。

翻译

高僧的居所宛如天台仙境,手持锡杖,面对铜瓶与绿苔。 竹巷雨过天晴,春鸟婉转歌唱,山中居所正午时分,老人缓缓来访。 园中鹿儿奔跑,花椒树枝轻轻摇动,潭底龙游,水面泡沫随之散开。 孤独的夜晚,焚香致敬高僧的遗像,空林中月亮初升,我方始回返。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的隐居生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高僧与世无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诗中“锡杖铜瓶对绿苔”一句,既表现了高僧的清修生活,也暗示了其超脱尘世的境界。后文通过对春鸟、老人、鹿、龙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进一步以动衬静,突出了山房的宁静与高僧的孤高。结尾的“独夜焚香礼遗像,空林月出始应回”则表达了诗人对高僧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意和诗意。

李端

李端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出自赵郡李氏东祖。嘉祐从侄。少居庐山,师从名僧皎然学诗。大历五年中进士,后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终官杭州司马。晚年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约卒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之后数年。子李虞仲。据说李端曾在驸马郭暧筵上立成七律二首。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乔亿以为李端诗“思致弥清,径陌迥别,品第在卢允言、司空文明之上。”。传世作品有《李端诗集》三卷。 ► 2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