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

·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峥嵘(zhēng róng):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耸立。
  • 赤云:红云,常指夕阳余晖中的云彩。
  • 日脚:指太阳从云缝中透出的光线。
  • 柴门:用树枝编扎的简陋门。
  • 鸟雀噪:鸟儿叽叽喳喳地叫。
  • 归客:指诗人自己,意为归家的人。
  • 妻孥(nú):妻子和儿女。
  • 怪我在:惊讶我还活着。
  • 飘荡:流浪,漂泊不定。
  • 生还偶然遂:活着回来是偶然的,意指在乱世中能活着回来实属不易。
  • 歔欷(xū xī):抽泣,叹息。
  • 夜阑:夜深。
  • 秉烛:点着蜡烛。

翻译

西边的天空,红云高耸,太阳的光线穿过云层,照射到平地上。 简陋的门前,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我这个远行千里的人终于回到了家。 我的妻子和孩子们惊讶我还活着,惊魂未定之际,他们擦拭着泪水。 在这乱世中,我遭受了漂泊不定的生活,能够活着回来实在是偶然。 邻居们挤满了墙头,他们也感叹不已,有的还抽泣叹息。 夜深了,我们点着蜡烛相对而坐,仿佛这一切都像是在梦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战乱中历经艰辛后终于归家的情景。诗中,“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以壮丽的自然景象开篇,烘托出诗人归途的艰辛与不易。后文通过家人和邻人的反应,深刻表现了战乱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和诗人内心的感慨。最后两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则以温馨而略带梦幻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展现了杜甫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卓越的诗歌才华。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