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

· 杜甫
道北冯都使,高斋见一川。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 枕带还相似,柴荆即有焉。 斫畬应费日,解缆不知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瀼西(ráng xī):地名,指瀼水和西江的交汇处。
  • 荆扉:用荆条编制的门,指简陋的住所。
  • 东屯:地名,杜甫的新居所在地。
  • 高斋:高雅的书房或居所。
  • :引导水流,这里用作动词。
  • :池塘,这里用作动词,意为蓄水成池。
  • 柴荆:用柴木和荆条做成的简陋门扉。
  • 斫畬(zhuó shē):开垦荒地。
  • 解缆:解开缆绳,指乘船离开。

翻译

在道北,冯都使的住所,高雅的书房俯瞰着一片川流。 你能在细石间引导水流,我也将清泉蓄成池塘。 我们的枕边和带子都相似,简陋的柴荆门扉也都有。 开垦荒地需要耗费时日,而乘船离开却不知何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从瀼西的简陋住所迁移至东屯新居的情景。诗中通过对冯都使高雅书房的描述,以及自己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展现了诗人对新居环境的喜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诗的最后两句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同时也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期待和憧憬。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怀和自然情怀。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